移台之事,其實為我中華大患也,台灣居民之大患也!
仁弼、懷魯以為,當今之急務在於召開全台灣民意大會,以民眾之聲籲請大陸最高領導製止大陸之民來島,方為當今台灣之大事也。古人雲:兄弟同心、其力斷金!仁弼、懷魯願唯韓長官馬首是瞻,共赴劫難!
謹致
軍禮
高雄
項仁弼 齊懷魯
再拜頓首
公元兩千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這是柳碧蓮從手下幾個秀才所擬草稿中精選出的一篇簡潔易讀的白話文言文,對韓、項二人在台灣政治中的定位、行文中的稱謂、敬語所持禮節都有充分的考量。這是柳碧蓮充分研究了韓碧廬的出身、性格、文化背景以及項仁弼與韓之間的政治關係角度全麵考慮的結果。
柳碧蓮的判斷是,第一,韓碧廬出生於傳統的中國家庭,本人是受過中國式教育熏陶長大,總有一些舞文弄墨的中國情節。行文體裁用這種簡潔易讀的白話文言文使人的情感更容易接近、親切。使用白話文言文第二層的用意是,這種文體廖廖幾行就可將要說明的事情講清楚。少去了純白話文羅嗦的長篇大論、語意不詳的弊病。三是這種文體可以避免相互稱謂上的難以把握之處:稱兄道弟不知韓碧廬是否接受,以下奉上項仁弼又極不情願。以台北韓長官及高雄項仁弼對仗,從項仁弼這邊來講即有充分的尊重,又保持了地位的對等、不失去自己的尊嚴。
柳碧蓮精心策劃的這封來信,確實達到了高層政治人物相互諒解與信任的作用。韓碧廬看完後心中有一種盡釋前嫌的感覺。他覺得項仁弼這個人雖然年輕氣盛,但在大事上能識大體,而且對自己也是恭敬有加。現在能主動放棄己見共商大事,實屬難能可貴!應該給予積極的回應!韓碧廬當下確定了召開以北韓南項為倡導人,聯合全台灣各地的擁護統一的政治力量參加的民意大會的決心。他馬上高聲喊了一句:“衛士長!” 韓升洲就象變魔術式地又出現在了會客廳。“你馬上通知副官處請魏源豐將軍及李鵬舉、肖克強、白劍峰、穆冠成、趙宗耀等長官到指揮部開會!” 韓升洲領命而去。韓碧廬穿上戎裝,由兩個衛士陪同向指揮部走去。
經過一個星期來不知道多少政冶上的縱橫捭闔與物質上精心準備。終於以在政治上比較溫和中立的台中領導人董方亞以地主身份向各路豪傑發出語氣友善、措辭得當的邀請信的方式,台北的韓碧廬、高雄的項仁弼、基隆的商千裏、台東的李瑞祥、台南的王秉坤、榮昌平,嘉義的陳爾東、薩了卻、彰化的吳育學、新竹的莫義名和宜蘭的權成重同意如期參加在折衷地點台中市的北海大飯店召開全台灣‘在祖國統一、一國兩製民主台灣政治協商會議’的辦法解決了政治人物以平等身份參與會議的問題。
韓、魏二人經過反複的開會研究,認為這次台灣各地政治力量的整合是最後挽救台灣於危難存亡之際的機會,所以決定韓碧廬率一個談判班子飛往台中市與會。經過向在大陸台北及基隆戰區司令部請示,官艾海山將軍特別同意韓碧廬乘飛機前往,同時將大陸的空中管製機構規定的航線通知了韓碧廬。
十一月二十四日上午九時,在‘台北市建翔中學’師部的足球場上師警衛營早已列隊等待檢閱。以魏源豐領銜所有的團長以上軍官均前來為韓碧廬送行。警衛營三百多人的隊伍分成一個四行一字長陣站立在操場的北側,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在隊首獵獵地飄動,一個二十餘人的軍樂團手持鼓號銅光閃閃地排列在旗幟之下。士兵與軍官們的美式軍裝依舊光鮮無比,肩牌與勳星在初起的陽光下閃爍著遊移不定的光芒,整個軍陣甚是齊整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