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節(1 / 2)

寒濕痹。關節酸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則關節腫大。又可分為以下三型:

行痹:肢體關節走竄疼痛,痛無定處,有時兼有寒熱,舌苔黃膩、脈浮。

痛痹:遍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有定處,得熱稍緩,遇冷則劇,苔白脈弦緊。

著痹:關節酸痛、肌膚麻木、痛有定處,陰雨風冷每可使其發作,苔白膩,脈濡緩。

(2)熱痹。關節酸痛、局部熱腫、痛不可近、關節活動障礙、可涉及單或多個關節,並兼有發熱、口渴、苔黃燥、脈滑數等症狀。

2.治法:以循徑與患部穴為主,亦可采用阿是穴。行痹、熱痹用毫針瀉法淺刺;痛痹多灸,深刺留針,如疼痛劇烈的可隔薑灸;著痹針灸並施或兼有溫針和拔罐等法。

3.處方: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穀、天井、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脾部:環跳、居髎、懸鍾。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行痹加膈俞、血海;癰痹加腎俞、關元;著痹加足三裏、商丘;熱痹加大椎、曲池。

十九、痿證

痿證,是指肢體痿弱無力、不能隨意活動或伴有肌肉萎縮的一類病證。常見於多發性神經炎、小兒麻痹後遺症、早期急性脊髓炎、重症肌無力、癔病癱及周期性癱瘓等。

1.主證:四肢筋肉弛緩無力,失去運動功能。初起多有發熱。繼則上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軟無力;重者下肢完全不能運動肌肉日漸瘦削,但無疼痛症狀。

(1)肺熱;兼有發熱、咳嗽、口渴、尿黃、舌紅苔黃、脈細數。

(2)濕熱:兼有身重、小便混濁、胸悶、或兩足發熱、得冷則舒、舌苔黃膩、脈濡數。

(3)肝腎兩虧:兼有腰脊酸軟、遺精早泄頭暈目眩、脈細數、舌紅。

2.治療:以取陽明經穴為主。上肢多取手陽明,下肢多取足陽明。(參閱中風治法)。屬肺熱及濕熱者,單針不灸用瀉法;肝腎陰虧者,針用補法。

3.處方:上肢:肩髃、曲池、合穀、陽溪。

下肢:髀關、梁丘、足三裏、解溪。

肺熱者加肺俞、尺澤;溫熱型加陰陵泉、脾俞;肝腎兩虧者加肝俞、腎俞、懸鍾、陽陵泉;發熱者加大椎。

二十、麵癱

即麵神經麻痹。臨床以周圍性麵癱為多見。

1.主證: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麵部板滯、麻木、癱瘓,不能作蹙額、皺眉、露齒、鼓頰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露晴流淚、額紋消失、患側鼻唇溝變淺或消失。少數病人初起時有耳後、耳下及麵部疼痛。嚴重者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等。

2.治療:以手足陽明經為主,手足少陽、太陽經為輔,采取局部取穴與循經遠取相結合的方法。近取諸穴酌予淺刺、平刺透穴或斜刺。

3.處方:風池、陽白、攢竹、四白、地倉、合俗、太衝。

鼻唇溝平坦加迎香;人中溝歪斜加人中;顏唇溝歪斜加承漿;乳突部疼痛加翳風。

二十一、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的疼痛,可由多種病因引起。

1.主證:一側腰腿部陣發性或持續性疼痛。主要是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或外側及足部發生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行動時加重。直腿抬離試驗陽性。

2.治法;取足太陽和足少陽膽經穴為主。一般均用瀉法,亦可配合灸治或拔罐。

3.處方:腎俞、大腸俞、腰3-5、夾脊、秩邊、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絕骨。

二十二、痛經

婦女在行經前後或行經期間,少腹部出現較劇烈的疼痛稱痛經。

1.實證:經行不暢,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經色紫而夾有血塊,下血塊後痛即緩解,脈沉澀的為血瘀;脹甚於痛,或脹連胸脅,胸悶泛惡,脈弦的為氣滯。

治法:取任脈、足太陰經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酌量用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