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重讀莎士比亞(1 / 3)

我雖失聰複失明,自謂尚未太糊塗。

當年滬上承初訪,執手如故互不拘。

英姿豪興宛在目,縱閱歲時能忘乎。

誦君兵和老婆稿,純用口語慕先驅。

心病發刊手校勘,先於讀眾享上娛。

更憶歐遊偕佩公,覽我童話遣長途。

…………

祖父花兩個晚上,寫了這首長詩,共二十韻,四十句。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寫詩相對於寫文章,有時候反而更容易一些,因為寫詩是童子功,會就能寫,不會隻能拉倒。在詩中,祖父交代了與李先生的相識和交往,提到了他的代表作《一個兵和他的老婆》和《心病》,這兩篇小說的手稿,最初都曾經過祖父之手校閱。我重提這段往事,不是想在無聊的文壇上再添一段佳話,再續一個狗尾,而是想借一個掌故,說明一個時代,說明一個即將徹底沒落的時代。不妨設想一下,今天出版一本小說集,如果用一位老先生的舊體詩來作序,會是多麼滑稽可笑。與時俱進,上世紀的80年代初期,這樣的事情還能湊合,或許還能稱為雅,畢竟老先生和老老先生們都還健在。在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心目中,“五四”一代的老家夥,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作家,與老掉牙的莎士比亞一樣,顯然都應該屬於早該入土的老厭物。如今,像我這樣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也已經被戲稱為前輩了。

我問過很多同時代的朋友,他們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回答的時間卻驚人一致,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是典型的“文革”後遺症,大家共同經曆了先前無書可讀的文化沙漠時代,突然有了機會,開始一哄而上啃讀世界名著。對於我來說,重讀莎士比亞,就是重新回憶這段時期。溫故而知新,記得我最初讀過的莎劇,是孫大雨先生翻譯的《黎琊王》。老實說,我根本沒辦法把它讀完,與流暢的朱生豪譯本《李爾王》相比,這本書簡直就是在考驗讀者的耐心。當時勉強能讀完的還有曹禺先生翻譯的《柔蜜歐與幽麗葉》,它仍然沒有引起什麼震撼,在我的印象中,這不過是一個西方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相形之下,我更喜歡曹禺創作的劇作《雷雨》和《北京人》。在那個被稱為改革開放的最初年代,莎士比亞的著作開始陸續重新再版,1978年,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又一次問世,雖然號稱新版,用的卻是舊紙型,仍然是繁體字,到1984年第二次印刷,還是這個繁體字版。

莎士比亞對於中文係的學生,是一個攔在麵前的山峰,喜歡不喜歡,你都繞不過去。當時最省力的辦法就是看電影,我記得看過的莎劇有《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奧賽羅》《哈姆雷特》《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學外語,有一種紅封麵由蘭姆改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成為那年頭學英語最好的課外教材。

我雖失聰複失明,自謂尚未太糊塗。

當年滬上承初訪,執手如故互不拘。

英姿豪興宛在目,縱閱歲時能忘乎。

誦君兵和老婆稿,純用口語慕先驅。

心病發刊手校勘,先於讀眾享上娛。

更憶歐遊偕佩公,覽我童話遣長途。

…………

祖父花兩個晚上,寫了這首長詩,共二十韻,四十句。對於一個老人來說,寫詩相對於寫文章,有時候反而更容易一些,因為寫詩是童子功,會就能寫,不會隻能拉倒。在詩中,祖父交代了與李先生的相識和交往,提到了他的代表作《一個兵和他的老婆》和《心病》,這兩篇小說的手稿,最初都曾經過祖父之手校閱。我重提這段往事,不是想在無聊的文壇上再添一段佳話,再續一個狗尾,而是想借一個掌故,說明一個時代,說明一個即將徹底沒落的時代。不妨設想一下,今天出版一本小說集,如果用一位老先生的舊體詩來作序,會是多麼滑稽可笑。與時俱進,上世紀的80年代初期,這樣的事情還能湊合,或許還能稱為雅,畢竟老先生和老老先生們都還健在。在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心目中,“五四”一代的老家夥,活躍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老作家,與老掉牙的莎士比亞一樣,顯然都應該屬於早該入土的老厭物。如今,像我這樣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也已經被戲稱為前輩了。

我問過很多同時代的朋友,他們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閱讀莎士比亞的,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回答的時間卻驚人一致,都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是典型的“文革”後遺症,大家共同經曆了先前無書可讀的文化沙漠時代,突然有了機會,開始一哄而上啃讀世界名著。對於我來說,重讀莎士比亞,就是重新回憶這段時期。溫故而知新,記得我最初讀過的莎劇,是孫大雨先生翻譯的《黎琊王》。老實說,我根本沒辦法把它讀完,與流暢的朱生豪譯本《李爾王》相比,這本書簡直就是在考驗讀者的耐心。當時勉強能讀完的還有曹禺先生翻譯的《柔蜜歐與幽麗葉》,它仍然沒有引起什麼震撼,在我的印象中,這不過是一個西方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相形之下,我更喜歡曹禺創作的劇作《雷雨》和《北京人》。在那個被稱為改革開放的最初年代,莎士比亞的著作開始陸續重新再版,1978年,朱生豪翻譯的《莎士比亞全集》又一次問世,雖然號稱新版,用的卻是舊紙型,仍然是繁體字,到1984年第二次印刷,還是這個繁體字版。

莎士比亞對於中文係的學生,是一個攔在麵前的山峰,喜歡不喜歡,你都繞不過去。當時最省力的辦法就是看電影,我記得看過的莎劇有《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奧賽羅》《哈姆雷特》《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學外語,有一種紅封麵由蘭姆改寫的《莎士比亞戲劇故事集》,成為那年頭學英語最好的課外教材。

2

蘭姆的英語改寫本,普及了大家的莎士比亞知識,除了常見的那些名劇,我不得不坦白交代,自己對莎劇故事的了解,有很多都是因為這個改寫本。除非有什麼特殊的原因,通常情況下,我們不會花大力氣去閱讀劇本。劇本貴為一劇之本,多數情況下也都是說著玩玩兒。戲是演給別人看的,這是一個三歲孩子都會明白的簡單道理,我們興高采烈地走進劇場,找到了自己的座位,享受實況演出的熱烈氣氛,很少會去探究別人的感受,揣摩他們到底看沒看過這部戲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