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不但結論十分不確定,而且受到許多不相幹的因素的影響。
另一種比較是從經濟上看,日子好過還是艱難。所謂日子好過,就是錢比較容易賺,賺
來的錢又比較經花。換句話說,隻要一個人肯花力氣,不怕吃苦,生活不但過得去,還可以
有些節餘;所謂日子難過則指拚死拚活,仍難以維持溫飽。看來,所謂的美國東西便宜,正
是指後一種意義上的便宜。
在美國,有正式工作的人日子都不差,即使是工資水平最低的,也都能買得起起碼的住
宅,買一輛二手貨的汽車,甚至供孩子上大學,苦的是失業的人,所謂失業就是沒有一份固
定工作。但社會上零星的活仍不難找,例如園子裏剪草坪,為人看孩子,在餐館裏洗碗或帶
客,幫人搞衛生,看護病人或老人。這些活平均起來一天掙50美元是很普通的,而一個人
在美國每月的生活費用有400美元是足可應付的。中國派去美國訪問學者的生活費每月也隻
500美元,他們多數人省吃儉用,一年下來還可以攢上一兩千美元。一個人的夥食費每月有
100美元就可以吃飽,再花150美元就可以和人合租一間臥室,吃、住兩大問題有250美元
就可以對付了。將收入水平和維持生活所必要的開銷作比較,很明顯,美國的生活是好過
的,因為如果一個人每個月能工作上八天,自己的溫飽問題就可以解決。我們常看到報上說
美國有幾百萬元家可歸的流浪漢,這當然是事實。但如果我們分析一下流浪漢的構成可以發
現,其中沒有中國人,甚至黃種人也很少。按理中國人在美國就業往往受到歧視,再加語言
困難和社會關係生疏,往往處於極不利的競爭地位。可是他們中沒有人流落街頭,正是因為
美國生活容易對付,物價比較低。再加中國人肯吃苦,尚節儉的生活態度,隻要不出車禍,
不生大病,過一個起碼的生活是不成問題的。
來到美國的青年人絕大多數都有大學以上的文化程度,他們來到美國的渠道雖不相同,
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都在金錢、時間、精力等方麵付出了很高的代價。換句話說,他們原
來在國內的地位就比一般人優越,因而有條件爭取出國,到了美國後多數人迸了大學,將來
畢業之後如果不回國去,在美國找一個工作,就進入了美國的中上等社會。然而也有一些個
別人,情況特殊的。我就認識一個來自蘇北的婦女,她的經曆頗有傳奇色彩。她原本在蘇北
射陽縣的農村,結婚之後由於受到丈夫和公婆的打罵,偷跑到上海做了一名女傭,服伺一位
有病的老太太。後來因為東家有兒子在美國,老太太舉家遷美,她以東家親戚的名義也跟到
了美國來,繼續服伺老人。可是老人到美國後幾個月就病逝,這個婦女失去了工作,不得不
走上街頭自謀生路。一個婦女來自農村,連初中文化程度都沒有,更談不上懂英文,在舉目
無親、人地生疏的環境裏要生活下來,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她做過清掃工,替人看小孩,
拾冷飲罐,賣破爛,最困難的時候幾乎陷入絕望。她也曾想回蘇北農村去,可是從哪裏去籌
措回國的旅費?再說,回去之後仍舊是那個不堪忍受的家庭。置之死地而後生,她作出了痛
苦而堅定的選擇,一年之後終於找到在一家作坊裏做紙花的工作,逐漸從絕境中恢複過來。
又過了一年多,她已成了那個小作坊的合夥老板。我問她從蘇北到上海到美國的感想,她輕
鬆地回答說:在美國賺錢容易多了!東西也便宜。一個沒有任何專門訓練,連起碼的文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