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窮活力的源泉,市場製

度實施以來的三四百年間,人類社會物質空前豐富,教育普及,壽命延長,人們享受各種科

技發明的新玩意兒。這都是人們追求物質財富的結果,而不是為了某種理想而獻身的結果。

當今社會上人們忙碌奔走,主要也是為了利,中國外國都無例外。人原本就是自私的動物,

追求自身利益用不著別人去教。而且這種自私動機遠在市場製度建立之前的幾千年人類社會

中早已存在。可是在過去,人的自私卻是動亂的根源,人們反複地被教導,人不要講私,甚

至認為“存天理,滅人欲”。那麼是什麼新的因素參加進來,使得自利的動機成為推動社會發

展的驅動力呢?有人說,是市場的法律規則。這個論點確實不錯。保護財產所有權和自由交

換就需有法律的保障,而且這個保障應平等地普及於每一個人,人固然有追求利益的權利。

但這個權利不是特權,而是每個人擁有的同樣的權利。因此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時不能侵

犯他人的利益,更應尊重別人同樣的權利。這就是市場製度下的自利和其他各種製度下的自

利的根本區別。

然而依靠法律來維持市場秩序,事實上是一種代價高昂的方法,打官司不但費時費錢,

牽扯大量精力,而且對方也不得不花費同樣的時間精力作陪。一旦官司打輸,損失就更大,

同時國家還要設立法庭、警察局、監獄。而且這一切活動都是非生產性的,是用於社會內耗

的,所以一個真正有效率的市場經濟,不是靠經濟打官司來維持,而是靠市場經濟的道德維

持的。一個有良好道德維係的市場製度,不但可以提供豐富的物質享受,而且也是幸福生活

的基本保障。

現在我們可以回到本文最初提的問題,什麼是國力的基礎。我認為答案應該是用道德維

係的市場製度,這個答案看似空洞,實際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現在各界人士,各級政府最關

心的問題是國家的經濟發展,各方為此提供的建議。非常豐富多彩,但有多少是提倡道德的

對策呢?我認為要使我國經濟能夠順利發展,各界人士將道德對策提到日程上來,此其時矣!

1998年3月12日

通脹變負和它的財政及宏觀經濟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韻20年我們曾多次被劇烈的通貨膨脹所困擾,並成為全民關注的經濟熱

點。1997年通脹指數連續下落十幾個季度之後,到年度已成了負數。大多數人對此種變化

心懷喜悅。因為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銀行存款,每個人手中都持有貨幣,通脹變負,意味著自

己不用付出勞動,銀行中的存款和手中的貨幣就增加了購買力。有這種白揀的利益,何樂而

不為呢!對於政府來說,一貫宣稱要和通脹作鬥爭,而今有了出乎意料的結果,也認為是一

個重大的成績。在總結中國經濟從過熱到軟著陸的成功時,總要提到通脹的大幅度下降。

然而對整個經濟而言,負通脹並不完全是好事,它的負麵影響超過正麵影響。不論從它

發生的原因和引起的後果都有值得擔憂的地方。

物價水平為什麼降低,用經濟學語言來說,是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的結果。市場經濟條件

下,任何一種商品都有同樣的價格規律,即供過於求時價格降低,供不應求時價格上升。這

一規律同樣適用於物價水平,即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均衡的結果,決定物價水平的升降。但總

供給和總需求都是用貨幣表示。而不是用對實物的供給和需求表示。因為總量必須將各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