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江就是當的這樣的少校。不過袁營長的運氣好,在他的部隊縮水一半的時候,華夏軍和倭軍發生了武裝衝突,步兵第十七師的各分隊紛紛潰退,師長措手不及急紅了眼,手頭沒預備隊,忽然經幕僚提醒還有這麼幾個編外的“補充營”,當即立馬下令這幾個營馬上開赴指定地點集結待命。

不過現在誰都不是傻瓜,幾個補充營的營長原本就是花錢過官癮來的,一聽說要打仗,還沒等部下跑光,自己就先跑了,真正執行命令的隻有這個傻瓜袁世江。

而戰死在東陽橋的倭國軍官是倭國第五師團的吉田少尉。吉田少尉出生於一個武士世家,在軍校的成績也不錯,是個標準的職業軍人,如果說他有什麼缺點的話,那就是有點死腦筋。不過這種性格作為一個下級軍官特別是倭國的軍官來說,實在不算是什麼缺點。

在吉田少尉進行他向死亡的行軍時,也沒想到自己會成為第一個在華夏戰場陣亡的倭國軍官。在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吉田少尉都成為了同僚的笑柄和笨蛋的代名詞。因為他當時被分派的任務很簡單,率軍前進至森田橋——一座以倭國工程師命名的大橋,然後接管該橋。請注意這裏的用詞,是接管,既不是占領,更不是攻取,隻是接管。

該橋自建成後,經營權一直把握在倭國人手裏,並以倭國工程師的名字命名為森田橋,但是華夏人覺得這名字別扭,而且有損國威——在堂堂華夏大國境內突然冒出來這麼一座怪裏怪氣名字的橋,確實讓人不那麼舒服。開始的時候隻是有老百姓私下叫這橋為東洋橋,後來官方也介入了,正式在地圖上標明此橋為東陽橋。可是名字該來改去還是沒有改變華夏人過橋是要打橋票(繳費)的命運。

東洋橋是上下幾十裏內唯一一座可以同性汽車的,其戰略性不言而喻。大橋收費站裏原來隻有兩個倭國人和幾個華夏雇員,由於該橋的戰略重要性,在騷亂之初,就有一隊所謂的倭國僑民義勇隊,攜帶著武器進駐森田橋。所以吉田少尉的首領的任務不過是“接管”而已。

吉田小隊齊裝滿員,鬥誌昂揚。出發前又得到了20名海軍陸戰隊員的加強,這些陸戰隊員都是從正在華夏國訪問的倭國三艘軍艦上抽調的。

在前往森田橋的途中,有不少熱血沸騰的僑民義勇軍不斷地加入了吉田少尉的隊伍。眼瞅著自己的隊伍從人數上漸漸的達到了兩百餘人,吉田少尉很是高興,感覺自己好像已經榮升了上尉,甚至少佐了。

但是進軍途中也不是完全順利的,出了臨海城不到二十公裏的地方,吉田少尉與大約300名華夏軍遭遇了。少尉立刻按照標準的軍事教範,指揮部隊展開迎敵,可一下子又鬧出個大笑話來。隨隊前進的僑民義勇隊(大約五六十人)一見前麵有華夏軍隊,“嗷”的一聲就衝了上去,沒有任何戰術動作就發動了進攻。而華夏軍也真不爭氣,才一接火就呼啦一下四散奔逃。等戰鬥結束後一清點,華夏軍人給打死打傷了70多個,義勇隊這邊隻陣亡一人,還是給自己人誤傷的,另外還有幾個受了輕傷。

“華夏軍沒用的很,看見了隻要衝上去就可以解決戰鬥。”義勇隊的頭頭用鄙夷的目光看著吉田少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