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寺的方丈壯著膽子去求聚德和尚。聚德和尚沉吟良久才歎道:阿彌托福,種善因,得善果,卻不知我種下的是什麼。”

“自然是善果,自然是善果。”為了救人,方丈也豁出去了,聚德和尚是倭國人,他如果肯出麵庇護,自然比自己有效的多,因此他決定放棄自己的尊嚴,語氣中也巴結起來。

自己庇護過的同胞中,有些後來參與了石頭城的屠殺。這件事情聚德是知道的,因此他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最後他決定有條件地庇護華夏人,條件是:避難的華夏人必須發誓若度過了此劫,今後無論兩國誰勝誰負都不得虐殺對方的國人百姓。

方丈見聚德鬆口,忙不迭地答應了下來。談妥了條件,方丈負責安排人手調度,聚德和尚穿了最好的袈裟,拿了禪杖,坐在山門前高聳佛號,整整兩天兩夜水米未進,還真的就把企圖上山屠殺找花姑娘的倭軍擋在了山門外。當然後來有倭軍翻過破敗的院牆做了幾件壞事,卻不是聚德的錯,他雖然會念經,卻不會分身術啊。

現在廣德寺的方丈已經讓賢了,聚德成了方丈,在倭軍的幫助下,整個兒已經變成倭國廟宇了。在修繕廟宇時,民工根本不用動員,因為裏麵不乏曾在這裏避難的人出於感激之心前來報效的,更大的一個原因是,此時大規模的屠殺雖然已經沒有了,但是倭國人還是經常拿華夏人練練刀槍,可如果能幫助廣德寺就不同了,做了廣德寺的民工,倭軍是不加傷害的,說到底,這裏還是個避難所。再後來,廟宇修飾一新,又有不少人做了廣德寺的皈依弟子,原因還是一個,怕死。

按說聚德和尚讓倭國的佛法在華夏光大了,應該很高興才是,可是他卻覺得自己的功果是血肉積累而成的,不但不覺得高興,反而覺得自己罪孽深重,於是日夜誦經贖罪,廟宇裏的日常事務都丟給了幾個弟子。

這些弟子當中原本有不少是廣德寺的原有弟子,現在雖然還在廣德寺做和尚,卻已經換了門廳,恨不得念經都用倭語念,畢竟和尚挨了槍子兒也是必死無疑,念一千遍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也沒用,沾上點倭氣對健康有好處啊。

除了這些原班人馬,還有些新收的弟子,他們有的是倭國人,但大部分是華夏難民,為了避禍而出家的。這其中也有人才。中信和尚就是其中之一。中信和尚三十出頭,據說家人都在屠城的時候遇難了,因此看破紅塵。

中信出身書香門第,人很聰慧,能半通不通地說幾句倭語,讀讀倭語版的經文,又為人忠厚,別人說什麼他都說是,除了自己功課,各項廟裏的勤務也樣樣做得,因此時間長了,上上下下都喜歡他,連那幾個正宗的倭國弟子也是。聚德見他勤勉,就讓他做個知客,處理些雜務。

廣德寺現在香火旺盛,無論是倭國人還是華夏人都喜歡來,雖然各自的目的不同,但是都製造了廣德寺的繁榮景象。

這一天廣德寺又來了一位香客,是個年輕的倭國人,他看上去不過二十出頭,但目光渾濁,神色惶恐。拜佛燒香之後,問知客的中信和尚:“請問,聚德大師今天還是沒有時間嗎?”

中心和尚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已經認出這個年輕的倭國人已經不是第一次來了,便說:“山崎先生,我家師父輕易不會客的,他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