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篇 成功從選擇開始(2)(1 / 3)

玫勇氣和快樂

要堅強,要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愁壓倒你,要保持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達與平靜。

——亞米契斯

比爾在一家汽車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機器故障導致他的右眼被擊傷,搶救後還是沒有保住,醫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爾原本是一個十分樂觀的人,但現在卻成了一個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為總是有那麼多人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長,妻子苔絲負擔起了家庭的所有開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個職。她很在乎這個家,她愛著自己的丈夫,想讓全家過得和以前一樣。苔絲認為丈夫心中的陰影總會消除的,那隻是時間問題。

但糟糕的是,比爾的另一隻眼睛的視力也受到了影響。比爾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問妻子誰在院子裏踢球時,苔絲驚訝地看著丈夫和正在踢球的兒子。在以前,兒子即使到更遠的地方,他也能看到。

苔絲什麼也沒有說,隻是走近丈夫,輕輕抱住他的頭。

比爾說:“親愛的,我知道以後會發生什麼。我已經意識到了。”

苔絲的淚流了下來。

其實,苔絲早就知道會有這種後果,隻是她怕丈夫受不了打擊,要求醫生不要告訴他。

比爾知道自己要失明後,反而鎮靜多了,連他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絲知道比爾能見到光明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她想為丈夫留下點什麼。她每天把自己和兒子打扮得漂漂亮亮,還經常去美容院,在比爾麵前,不論她心裏多麼悲傷,她總是努力微笑。

幾個月後,比爾說:“苔絲,你新買的套裙怎麼舊了?”

苔絲說:“是嗎?”

她奔到一個他看不到的角落,低聲哭了。而她那件套裙的顏色在太陽底下絢麗奪目。

苔絲想,還能為丈夫留下什麼呢?

第二天,家裏來了一個油漆匠,苔絲想把家具和牆壁粉刷一遍,讓比爾的心中永遠是一個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認真,一邊幹活還一邊吹著口哨。幹了一個星期,終於把所有的家具和牆壁刷好了,他也知道了比爾的情況。

油漆匠對比爾說:“對不起,我幹得很慢。”

比爾說:“你天天那麼開心,我也為此感到高興。”

算工錢的時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絲和比爾說:“你少算了工錢。”

油漆匠說:“我已經多拿了,一個等待失明的人還那麼平靜,你告訴了我什麼叫勇氣。”

但比爾卻堅持要多給油漆匠100美元,比爾說:“我也知道了原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樂。”

因為油漆匠隻有一隻手。

生命的智慧

最大的決心會產生最高的智慧。

——雨果

海倫·凱勒剛出生的時候,是個正常的嬰孩,能看、能聽,也會咿呀學語。可是,一場疾病使她變成了聾啞人。那時,小海倫還不到2歲。

這樣的打擊,對於小海倫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每當遇到稍不順心的事,她便會亂敲亂打,野蠻地用雙手抓食物塞入口裏。若試圖去糾正她,她就會在地上打滾,亂嚷亂叫,簡直是個十惡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絕望之餘,隻好將她送至波士頓的一所盲人學校,特別聘請沙莉文老師照顧她。

在老師的教導和關懷下,小海倫漸漸地變得堅強起來,在學習上十分努力。

一次,老師對她說:“希臘詩人荷馬也是一個盲人,但他沒有對自己喪失信心,而是以刻苦努力的精神戰勝了厄運,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詩人。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追求,就要在你的心中牢牢地記住‘努力’這個可以改變你一生的詞,因為隻要你選對了方向,而且努力地去拚搏,那麼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比腳更高的山。”

老師的話,猶如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小海倫的心,她牢牢地記住了老師的話。

從那以後,小海倫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比別人多付出了十倍的努力。

在她剛剛10歲的時候,名字就已傳遍全美國,成為殘疾人士的模範,一位真正的強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倫最開心的一天,這也是電話發明者貝爾博士值得紀念的一天。貝爾在這一日建立了著名的國際聾人教育基金會,而為會址奠基的正是13歲的小海倫。

若說小海倫沒有自卑感,那是不確切的,也是不公平的。幸運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裏樹起了顛撲不滅的信心,完成了對自卑的超越。

小海倫成名後,並未因此而自滿,她繼續孜孜不倦地努力學習。1900年,這個年僅20歲,學習了指語法、凸字及發聲,並通過這些方法獲得超過常人知識的姑娘,進入了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學習。

她說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已經不是啞巴了!”她發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興奮異常,不斷地重複說:“我已經不是啞巴了!”

在她24歲的時候,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盲聾啞人,她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學。

海倫不僅學會了說話,還學會了用打字機著書和寫稿。她雖然是位盲人,但讀過的書卻比視力正常的人還多。而且,她著了七冊書,她比正常人更會鑒賞音樂。

海倫的觸覺極為敏銳,隻需用手指頭輕輕地放在對方的嘴唇上,就能知道對方在說什麼;她把手放在鋼琴、小提琴的木質部分,就能“鑒賞”音樂。她能以收音機和音箱的振動來辨明聲音,還能夠利用手指輕輕地碰觸對方的喉嚨來“聽歌”。

如果你和海倫·凱勒握過手,5年後你們再見麵握手時,她也能憑著握手認出你來,知道你是美麗的、強壯的、幽默的,或者是滿腹牢騷的人。

這個克服了常人“無法克服”的殘疾的人,其事跡在全世界引起了震驚和讚賞。她大學畢業那年,人們在聖路易博覽會上設立了“海倫·凱勒日”。

她始終對生命充滿了信心,充滿了熱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海倫·凱勒以一顆愛心在歐洲、亞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講,喚起了社會大眾對身體殘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書》稱頌為有史以來殘疾人士最有成就的由弱而強者。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評價說:“19世紀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侖和海倫·凱勒。”身受盲聾啞三重痛苦,卻能克服殘疾並向全世界投射出光明的海倫·凱勒,以及她的老師沙莉文女士的成功事跡,說明了什麼問題呢?答案是很簡單的: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信心與熱愛以及努力作為支點,再高的山峰也會被踩在腳下,你就會攀登上生命之巔。

父親的競選策略

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

——紀伯倫

用仁慈和寬容一樣可以獲勝。

卡塔是在美國德克薩斯州長大的,從小親身經曆了父親的三次競選。卡塔4歲時,父親競選法官一職,卡塔曾幫著父親把競選宣傳卡片分發給法院裏的老者們。但父親在那次競選中失敗了。那時父親蓄著胡子,後來聽說失敗正是因為他的胡子。一個家夥甚至說:“我決不會把票投給一個眉毛長錯地方的人。”實際上,父親博學多才,是一個富有同情心的法律顧問,如果當選,會是一個好法官。

隨後的1959年,父親被任命為格雷森縣代理司法長官,此後他又連續兩次當選。那兩次競選對父親來說是很嚴峻的考驗。父親不是出身政治世家,沒有政治背景,也沒有大把的錢可用來競選。父親的競選對手娶了一個富家小姐,可以用金錢為自己造勢,在電視和報紙上連篇累牘地發布競選廣告,而父親隻能在競選集會和宴會上宣傳自己。當然,這種場合同樣也少不了他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大把地向人群撒傳單和寫著競選口號的氣球,而父親隻能散發少量的競選卡片。父親印製卡片的費用很有限。卡片上隻印著一句話,“對於您的投票,我十分感激。”不過,最後父親還是以比較大的優勢贏得了選舉。父親靠什麼贏得了選舉,幼小的卡塔不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