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篇 好心態好生活(2)(1 / 3)

被愚弄的女律師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隻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費洛姆

詹妮芙·帕克小姐是美國鼎鼎有名的女律師。她曾被自己的同行——資格較老的律師馬格雷先生愚弄過一次,但是,恰恰是這次愚弄使詹妮芙小姐名揚美國。

故事是這樣的:

一位名叫康妮的小姐被美國“全國汽車公司”製造的一輛卡車撞倒,司機踩了刹車,可卡車還是把康妮小姐卷入了車下,導致康妮小姐被迫截去了四肢,骨盆也被碾碎。康妮小姐說不清楚自己是在冰上滑倒跌入車下的,還是被卡車卷入車下的,馬格雷先生則巧妙地利用了各種證據,推翻了當時幾名目擊者的證詞,康妮小姐因此敗訴。

傷心、絕望的康妮小姐向詹妮芙·帕克小姐求援。詹妮芙通過調查掌握了該汽車公司的產品近年來的15次車禍——原因完全相同,該汽車的製動係統有問題,急刹車時,車子後部會打轉,會把受害者卷入車底。

詹妮芙對馬格雷說:“卡車製動裝置有問題,你隱瞞了它。我希望汽車公司拿出200萬美元來給那位姑娘,否則,我們將會提出控告。”

馬格雷回答道:“好吧,不過我明天要去倫敦,一個星期後回來,屆時我們研究一下,再作適當的安排。”

一個星期後,馬格雷卻沒有露麵。詹妮芙感到自己是上當了,但又不知道為什麼上當,她的目光掃到了日曆上——詹妮芙恍然大悟,訴訟時效已經到期了。詹妮芙怒氣衝衝地給馬格雷打了個電話,馬格雷在電話中得意洋洋地放聲大笑:“小姐,訴訟時效今天過期了,誰也不能控告我們了!希望你下一次變得聰明些!”

詹妮芙幾乎要給氣瘋了,她問秘書:“準備好這份案卷要多少時間?”

秘書回答:“需要三四個小時。現在是下午一點鍾,即使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草擬好文件,再找到一家律師事務所,由他們草擬出一份新文件交到法院,那也來不及了。”

“時間!時間!該死的時間!”詹妮芙急得在屋中團團轉。突然,一道靈光在她的腦海中閃現——“全國汽車公司”在美國各地都有分公司,為什麼不把起訴地點往西移呢?隔一個時區就差一個小時啊!

位於太平洋上的夏威夷在西十區,與紐約時間相差整整五個小時!對,就在夏威夷起訴!

詹妮芙贏得了至關重要的幾個小時,她以雄辯的事實、催人淚下的語言,使陪審團的男女成員們大為感動。陪審團一致裁決:詹妮芙勝訴,“全國汽車公司”賠償康妮小姐600萬美元損失費!

花錢買歡樂

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隻有在人類的心靈裏才能發現。

——布雷默

弗雷德裏夫婦剛結婚的時候,為了買新房,日子過得非常節儉,吃快餐,開舊車。搬進新居前,一家人擠在一間小屋子裏將就著過日子。但遷居那一天的快樂情景,卻使他們終身難忘。

安妮和弗蘭克有五個孩子,經濟拮據,但每逢假日都要去滑雪,為此他們要購置七雙滑雪板、七雙長靴、七副撐杆以及每人一件的滑雪衫,還要付來回的車費等其他開銷。他們都認為弗蘭克一家簡直是瘋了。最近弗雷德裏又碰到他,他的孩子們都已各自成了家,“當然,我們那時過著清苦的日子。”他說,“最近,一個兒子在來信中說,他怎麼也忘不了小時候滑雪時的快樂。”

一筆有限的收入有兩種安排法:一種是精打細算地將衣食住行小心翼翼地考慮進去,雖然事事周全,但最終覺得毫無收獲。另一種是把錢花在自己喜好的事情上,如果難以做到兼顧的話,還不如先滿足重要的方麵,而在其他方麵克扣一下。有些人對於把錢花在那些有益的並能為家庭和自己的生活增加樂趣的事情上,總是猶猶豫豫,隻想著攢錢備荒,放走了時光。其實他們這是隻知攥緊手中的財富,卻忘了去逮野地裏的孔雀。

弗雷德裏知道有這麼一對戀人,打20歲起就開始為了下輩子的生活操心。當他們的同齡人在建立小家庭、安享天倫之樂時,他倆卻一個念頭地買房置地,積累錢財。等他們感到可以安心成家時,女的已39歲了,這些年來一直在求醫問藥,也沒能懷上一個孩子。當然,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說明了一個道理,當你確信某事物能使你的生活更為充實時,不論它是一次旅行,還是一個孩子,或是別的什麼,你都應該盡力去得到它。

要知道,有的東西失去了便再也難以得到。

小時候的一件事令弗雷德裏終身難忘。那時他的父親失業了,全家靠吃魚市上賣剩的魚雜碎過活。一天,他在一家商店的櫥窗裏看到了一隻帶紅色塑料花的小別針,頓時他便發瘋般地迷上了它。

弗雷德裏趕忙跑回家去央求媽媽給他1美元。母親歎了口氣(1美元能買1磅魚雜碎),但父親說:

“給他錢吧,要知道用這麼便宜的價錢就能為孩子買到的快樂,今後是不會再碰上的。”那時弗雷德裏就明白,這1美元所能買到的是永遠閃光的金子。

當弗雷德裏想到他那些心滿意足的朋友們時,他為他們花錢的態度感到吃驚。他們買不起車,但可以到夏威夷去度假;住陋室,卻打扮得像個時裝模特兒。更有一位老兄帶著四個孩子在宮殿般的豪華飯店裏吃了一次茶點,就為此,全家人過了兩天隻吃麵包、奶酪的日子。“他們以後能記得的,惟有這一頓茶點。”那位老兄這樣對他解釋。

錢在生活中並不決定一切。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夢想本身就具有了使其得以實現的力量。

弗雷德裏有一個朋友,他的獨生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了音樂天賦,曲調聽一遍便能記住,自己還能在鋼琴上編歌。弗雷德裏的朋友為使孩子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夫妻倆竟然驅車60英裏送他到鄰近的一個城市去學習。為此他們付出的代價是:妻子每晚都要去圖書館加夜班;丈夫是個教師,課外在家裏設館開課以增加收入。

今天他們的兒子已獲得了兩個音樂學院的獎學金,並在美國幾個最好的管弦樂隊中演奏過。如果當初他父母給他請個花錢少的二、三流教師,他就不會有今天的成果了。

這說明了,從某種意義上看,金錢是第二位的。隻要有眼光,看準了那些能使你幸福的東西,就應該不惜金錢去得到它。用你辛勤勞動掙來的一點錢,送孩子去野營或給自己買一件心愛的禮物,也許與你們的低收入不那麼相稱,但卻提高了你生活的情趣和意義。

大方地領情吧

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多,而自己要求的越少,他就越好;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壞。

——托爾斯泰

大家都願意給予,但為何總是那麼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好意呢?

朋友邀請露西參加他的銀婚紀念慶祝會,她因為自己行動不便推辭了,可是,住在樓上的黛娜和塞勒斯堅持送露西去。幾天後,伴露西度過寒冬長夜的“隨身聽”壞了,他們的兒子費利又替她把它修好了。

露西十分感激,於是送給他們一盒巧克力,還附帶一張謝卡。黛娜隨即一臉不愉快地捧著那盒巧克力來到她麵前。“求求你,”她聲音發抖地說,“你不能這樣。請拿回去。”

露西解釋說她隻是想送他們一點東西,聊表謝意而已。

“但是你根本用不著謝我們,”她說,“我們是朋友啊!”

雖然露西終於說服了黛娜把巧克力收下,但她顯然不太高興。露西有點不明白,也有點傷心。為什麼他們不大方地接受我的禮物呢?

後來露西才明白:黛娜以為她送禮物是為了還人情債,把她一家人義助朋友的行為貶低了。但自己呢?她倒還不至於蠢得以為自己可以償還他們對她的關懷,隻是想回贈一些東西而已。露西這才恍然,不能大方地領情的原來是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