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性。入某經專治某病。與某藥同用治某病。並將治某病。宜生用熟用。炙用炒用。研用獨
用。以及某藥與某藥。相佐相惡。相畏相反。相須相殺。逐一注明。不加臆說。現值醫局從
公之暇。次第錄成。置之案頭。以便查閱。聊資記性悟性之不足。若雲借此已能洞悉精微隨
機應變以療人疾。則吾豈敢。
\x光緒十二年六月既望當湖陳其瑞蕙亭識\x
是編之輯。亦猶楊氏之鉤元約。劉氏之本草述。而剃其繁蕪。但初不知有鉤元之刻。迨
輯成
後。始得而讀之。不意拙輯竟如複剃鉤元繁蕪者。抑亦奇矣。目次因水火土部。未能與草木
等部一律。故附卷尾。藥品比備要略增。較從新稍減。主治悉遵經旨。體裁無異鉤元。以藥
為經。以方為緯。撮其大要。亦可舉一反三。若欲必究其全。則自有諸家書在。(蕙亭又筆)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黃】
內容:味甘微溫。入手足太陰經。功專益氣。得當歸、活血。得白術、補氣。得防風其功
益大
。得滑石、白糖煎服。治洞泄完穀不化神效。合人參、甘草、生薑為保元湯。治痘虛不起。
或加芎 、官桂糯米助之。生涼炙溫。生用或酒炒達表。蜜炙補中。鹽水炒補腎。茯苓為使
。惡龜甲、白蘚皮。畏防風。氣旺者禁用。陰虛者宜少用。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甘草】
內容:味甘平。入足陽明。通行十二經。功專解毒。生瀉熟緩。甘和溫補。得桔梗清咽喉
。得大豆為甘豆湯。解百藥毒奇驗。炙用補中。生用瀉火。用梢達莖中。止莖痛及淋症。白
術、苦參、幹漆為使。惡遠誌。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並用者。中滿者忌用。
惟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若脾胃氣有餘。與痢疾初起。均忌用。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人參】
內容:味甘苦。入手太陰。通行十二經。功專補五髒之陽。得羊肉補形。古方寒熱攻補劑
中皆用之。以立正氣。誠為上品。茯苓為使。畏五靈脂。惡皂莢、黑豆、紫石英、人溲、鹹
鹵、反藜蘆。忌鐵。參蘆能湧吐痰涎。體虛人用之。以代瓜蒂。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北沙參】
內容:味甘。入手足太陰經。功專補五髒之陰。止嗽除疝。得麥冬。清肺熱。得糯米。
補脾陰。寒客肺中作嗽者勿服。產沙地者良。畏防己。反黎蘆。一名羊乳。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丹參】
內容:味苦。入手少陰經。功專調婦人經脈。抵四物之功。得山查炭、益母草清產後瘀血
發熱。畏鹹水。忌醋反藜蘆。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元參】
內容:味鹹。入足少陰經。功專清火滋陰。得甘草、桔梗止咽痛。得牡蠣、貝母治瘰 。
元參酒炒一錢。荊芥穗微炒一錢。泡湯頻飲。治頭暈目眩神效。脾虛泄瀉者忌用。蒸焙勿犯
銅器。惡黃 、山茱萸、薑、棗。反藜蘆。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白術】
內容:味辛甘。入足太陰經。功專除濕益氣。得枳實。能滌飲消痞。得條芩能安胎。無濕
者禁用。潰瘍亦忌。以能生膿作痛也。和脾糯米泔浸。助脾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以製燥。
千金方齒長退場門。名曰髓溢。單用白術愈。
<目錄>卷一草部
<篇名>【蒼術】
內容:味苦辛溫。入足陽明經。功專補脾燥濕。升陽散鬱。得防風發汗。得黃柏勝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