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斯圖亞特王室開始流亡,英國國內環境變得更加穩定,整個國家減少了對宗教的狂熱,增加了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到了1714年,當國王喬治一世從漢諾威抵達英國時,這個國家已經具備了現代政府的雛形——常備軍、可靠的稅收和中央銀行,即英格蘭銀行。在接下來20年裏,大部分時間這個國家都處於和平狀態。但即使這樣,當他們本可以改變經營屬國的模式時,英國人依舊保留了讓私人經營的體係,因為這套模式看起來一直運轉得非常好。
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殖民地的益處在於輸送出木材、糖、焦油和煙草,或作為一種手段來防止西班牙和法國吞並大西洋。而那些新美國人既是新教徒又愛國,並能夠管理好他們自己的事物,為何還要浪費公款增派一大群皇家官員過去呢?當然,每個殖民地是應該有幾位皇室委派的官員和必須遵守的規矩。每個新的種植園都需要獲得皇家的批準,由英國政府的白廳簽章,印發一份特許或執照,明確規定領地的範圍和許可的事情。雖然文件很長,並且充滿了法律術語,但實際上卻留出了相當大的自由空間。
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個立法機構來製定法律、收繳地方稅,還都各自配有民兵武裝。除了不能彼此開戰外,英國對這些殖民地完全禁止的事情隻有兩件:美國人通過的法律絕不能與英格蘭的法律相衝突,以及殖民地絕不能損害到英國的經濟利益。否則,這個屬國就毫無益處了。每個殖民地都必須服從英國的《航海條例》,這是一係列在1651年到1696年之間通過的法令,要求所有貿易必須使用英國或其殖民地的船隻運輸,經由英國的港口;但除此之外,這些美國殖民地可以為所欲為。包括弗吉尼亞州和馬薩諸塞州在內的大多數殖民地,都配有一名英格蘭派來的皇家總督擔任州長,監管他們的立法機構。這些總督過來為任一期,盡其所能地大撈一筆。其餘地區的地方長官都是自己選舉產生。馬裏蘭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這兩個地方很特殊,地方長官由英格蘭本土的凱爾菲特和彭斯家族世襲傳承。這個體製是混亂的,卻似乎行得通,隻要你是白種人、信仰新教並且是自由身。
因此在18世紀上半葉,倫敦對這裏的管控還是相當寬鬆的。除了戰爭時期以外,英國一直在遠處觀望,看著美國發展。交由美國人自己管理的殖民地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勢頭,輕輕鬆鬆就實現了英國的夙願:新增一個豐盛的海外財富來源。到了18世紀40年代末,在英屬北美殖民地上居住著包括奴隸在內的200萬人口,而且全部是工人或是消費者,有著巨大的潛在附加值。
英國當局時常會進行數字統計,讓他們的領地拿出一張資產負債表來。雖然數字並不精確而且難懂,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美國殖民地的增長是如何迅速,不僅僅是人口,還有為大西洋兩岸帶來的巨大財富。煙草、大米、靛藍染料還有糖漿源源不斷地越過大洋而來。而英國則向這些殖民地輸出手工業產品。羊毛服裝、鍾表、槍支彈藥,謝菲爾德的鋼鐵,來自倫敦的家具,還有五金器件、圖書和絲綢:幾十年間不斷增長的貿易潮為宗主國帶來了紅利和就業。
之後,斯圖亞特王室開始流亡,英國國內環境變得更加穩定,整個國家減少了對宗教的狂熱,增加了自上而下的有效管理。到了1714年,當國王喬治一世從漢諾威抵達英國時,這個國家已經具備了現代政府的雛形——常備軍、可靠的稅收和中央銀行,即英格蘭銀行。在接下來20年裏,大部分時間這個國家都處於和平狀態。但即使這樣,當他們本可以改變經營屬國的模式時,英國人依舊保留了讓私人經營的體係,因為這套模式看起來一直運轉得非常好。
他們想當然地認為殖民地的益處在於輸送出木材、糖、焦油和煙草,或作為一種手段來防止西班牙和法國吞並大西洋。而那些新美國人既是新教徒又愛國,並能夠管理好他們自己的事物,為何還要浪費公款增派一大群皇家官員過去呢?當然,每個殖民地是應該有幾位皇室委派的官員和必須遵守的規矩。每個新的種植園都需要獲得皇家的批準,由英國政府的白廳簽章,印發一份特許或執照,明確規定領地的範圍和許可的事情。雖然文件很長,並且充滿了法律術語,但實際上卻留出了相當大的自由空間。
每個殖民地都有一個立法機構來製定法律、收繳地方稅,還都各自配有民兵武裝。除了不能彼此開戰外,英國對這些殖民地完全禁止的事情隻有兩件:美國人通過的法律絕不能與英格蘭的法律相衝突,以及殖民地絕不能損害到英國的經濟利益。否則,這個屬國就毫無益處了。每個殖民地都必須服從英國的《航海條例》,這是一係列在1651年到1696年之間通過的法令,要求所有貿易必須使用英國或其殖民地的船隻運輸,經由英國的港口;但除此之外,這些美國殖民地可以為所欲為。包括弗吉尼亞州和馬薩諸塞州在內的大多數殖民地,都配有一名英格蘭派來的皇家總督擔任州長,監管他們的立法機構。這些總督過來為任一期,盡其所能地大撈一筆。其餘地區的地方長官都是自己選舉產生。馬裏蘭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這兩個地方很特殊,地方長官由英格蘭本土的凱爾菲特和彭斯家族世襲傳承。這個體製是混亂的,卻似乎行得通,隻要你是白種人、信仰新教並且是自由身。
因此在18世紀上半葉,倫敦對這裏的管控還是相當寬鬆的。除了戰爭時期以外,英國一直在遠處觀望,看著美國發展。交由美國人自己管理的殖民地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勢頭,輕輕鬆鬆就實現了英國的夙願:新增一個豐盛的海外財富來源。到了18世紀40年代末,在英屬北美殖民地上居住著包括奴隸在內的200萬人口,而且全部是工人或是消費者,有著巨大的潛在附加值。
英國當局時常會進行數字統計,讓他們的領地拿出一張資產負債表來。雖然數字並不精確而且難懂,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美國殖民地的增長是如何迅速,不僅僅是人口,還有為大西洋兩岸帶來的巨大財富。煙草、大米、靛藍染料還有糖漿源源不斷地越過大洋而來。而英國則向這些殖民地輸出手工業產品。羊毛服裝、鍾表、槍支彈藥,謝菲爾德的鋼鐵,來自倫敦的家具,還有五金器件、圖書和絲綢:幾十年間不斷增長的貿易潮為宗主國帶來了紅利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