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樹之戀》(完整版)-艾米 著
第1部分
簡介及書評
關於《山楂樹之戀》這本書
原生態真人小說
小說《山楂樹之戀》,故事異常淒美,來自一個女人的親身經曆,被稱為史上最幹淨的愛情:
靜秋是個漂亮的城裏姑娘,因為父親是地主後代,家庭成份不好,文革時很受打擊,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村長家,認識了“老三”。老三喜歡上了靜秋,很喜歡,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卻是極重情誼的人,甘願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願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那時候,1976年,老三他還很年輕。
清新明亮的場景和不斷湧現的揪心細節,使該小說具有原生態小說不同凡響的魅力。它在親曆者充滿悔意的反複追憶下,呈現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完美情人”,令所有女人魂牽夢縈。
傳奇之書
小說中所述的老三死後,1977,原作者(我們叫她靜秋吧)已經頂職參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此時她開始寫作這完全屬於她與老三的回憶錄。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一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十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裏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早已不知扔到哪裏去了,但這篇寫在一個日記本裏的回憶錄被她媽媽保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2006年,恰是小說中主人公老三逝世三十周年,靜秋將三十年前的回憶交給了好友艾米,請她寫成小說《山楂樹之戀》。故事的紀錄者是艾米,但對話大多是靜秋原文中的。寫成後,貼在海外文學網站上,看到結局,所有人淚如雨下,在幾個月內迅速成為海外同齡人追捧的“網絡時代的手抄本”,形成龐大的海外“靜秋粉絲”群。
中國情聖
《山楂樹之戀》,是一個女人用三十年時間追思而成。每一次追憶,都令其早夭的情人更加具體,這特殊的“寫作”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獨一無二的“中國情聖”(蘇童語)。
《山楂樹之戀》的愛情故事所發生的背景是文革後期,而那特定曆史階段,應該永不可再有,這樣的愛情,也如王蒙先生所說,“但願不再有”。但《山楂樹之戀》畢竟出現了,因此成為一本“空前絕後”的中國式愛情範本。
所有女性都會為之哭泣。
它不僅僅將為女性讀者鍾愛,亦將成為“中國式愛情”的典型研究材料。
它所透露出來的“幹淨愛情”,對於當下情愛觀,有著強烈的衝擊。
“山楂樹現象”
由於服務器在境外的“文學城”等網站國內不能訪問,國內絕大多數網友之前並不知道《山楂樹之戀》。一天,共和聯動圖書有限公司的老總張小波先生參加一個聚會,偶然聽到張紀中先生的夫人樊馨蔓女士和宏基偉業的總裁李明女士在熱烈議論這本書,勾起了他濃烈的興趣。很快,共和聯動成為該書的圖書和影視改編的版權代理。
具有多年營銷經驗的共和聯動圖書公司,首先印製了五百本試讀本,發放給文化界,影視界,藝術界名流,征求他們對此書的意見,希望從這些意見,對接下來成該書的產品形態、市場前景有更確切地了解與掌握。
由於《山楂樹之戀》是一本70年代背景的愛情小說,試讀本大都送給了中年以上的文化名人。包括影視圈的薑文、張紀中、張元;媒體圈的竇文濤、趙忠祥,文化圈的朱大可、李銀河;文學界的王蒙、蘇童、劉心武;企業界的潘石屹、李明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