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照汗青——憶父親(1)(1 / 1)

朱亞傑(1914~1997)中科院化學部院士。1938年畢業於西南聯大。1950年獲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學院碩士學位。中國人造石油創始人,石油化工專家、教育家,中國新能源技術的奠基人。曾任北京石油學院副院長,華東石油學院副院長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國家科委能源小組組長。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委軟課題科技進步一等獎。

少年的往事

1914年12月4日,父親出生在江蘇省興化縣中堡鎮,爺爺朱榮恩,奶奶王氏,生有子女四人,長子朱亞英,女兒朱亞香,次子朱亞俊,我父親朱亞傑是家裏四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由於兄弟中排行老三,家裏人都叫他“三陽子”。

父親上小學時,鎮上出現了一個回家探親的留洋學生,身上不是當時中國人早年穿的長衫,而是西服革履,所以非常惹眼,鎮上的人都叫他“直腿子”。從那時起,父親幼小的心靈裏,就認為留學是最有出息的。

上小學時,一開始和二伯父一個班,他算術不錯,但是國文學得不如二伯父,差得還挺多,老師就建議父親留一年級,說這樣的兄弟倆在一個班裏上學不合適,這就是父親比同年級的學生總是長一歲的原因。

父親小學畢業以後考上了江蘇省揚州中學的初中。第一天,大伯父從家鄉送他來到揚中,幫他在宿舍裏安頓好,父親就去教室上課。離開宿舍時,父親一再囑咐大伯父在宿舍裏等他到下課再離開。沒有想到的是,下課以後回到宿舍,大伯父早已離開了。因為他是有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家鄉,又不見了兄長,畢竟還是個少年,麵對著空無一人的宿舍,父親哭了。

上了初中以後,父親受到了很好的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從那時起,父親就樹立起了科學救國的理想和抱負。揚州中學校園禮堂門前的“樹人堂”三個字,正是揚中教育目標的見證。

由於一場官司敗訴,家境從此衰落。初中畢業時,父親的學習成績已經很不錯了,可是他的母親讓他學當會計,希望他盡早找到工作好接濟家裏,尤其是父親的舅舅最不讚成他上高中,但他自己堅持要考高中以便能夠考大學,並向父母許諾,隻要供他上學,家裏的一片瓦、一分田都不要。已經在上海有了工作的二伯父也表示願意部分資助他繼續上學,並跪在父母麵前幫他求情。父母看他誌向遠大,決心也大,就同意了,父親高中便考入了揚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