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彩電冰箱等消費品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GDP。心無雜念,也不攀比鄰居的幸福生活。學習成績也很顯著,從幾乎零點起步,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裏,做出了中國第一台汽車,第一架飛機,第一顆衛星……,創造了無數第一。完成了日本明治維新以來近百年的工業化曆程。創造這些第一,按照經濟學原理,是不懂經濟,不講比較效益,是走彎路。但它們培養了無數人才,培育了工業人口和市場。8、90年代家電大普及,現在汽車也開始進入家庭。正複現日本成長的曆程,但日本卻從明治開始讀了近百年的書。
但是,現在中國愛刷盤子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在算GDP增長多少,多少年後會達到什麼水準。就象刷盤子,一天刷多少盤子,掙多少錢,多少年之後就成百萬富翁一樣可笑。按照現在的GDP增長率,就是再幹100年,也還是二流國家。如果繼續讀書深造,降低GDP增長率,那麼隻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成為一流國家,人均GDP也會是一流的。
繞了一圈,該說到俄羅斯和印度。它們的市場經濟改革無非是鼓勵人民自由地刷盤子,自由地消費改善生活。正好中國開了個大飯館,生意興隆,工錢還給的高。刷盤子拿錢,歡歡喜喜把彩電冰箱抱回家。交學費讀書?那種沒有比較效益的傻事誰幹。好在俄羅斯和印度還讀過一些書,俄羅斯還有博士水準,讓大家還有點懸念。巴西沒有讀過書,一直刷盤子,大家好象從來就不關心它的GDP增長率,其實它的GDP增長率也是很高的,並且持續了上百年。
第四節 中國和日本的戰後再出發
日本雖是模範生,但不敵先生,最終戰敗。殖民地喪失了,剩餘武器被收繳,正在研製的先進武器,如噴氣戰鬥機、導彈、洲際轟炸機等,連同樣機、圖紙和實驗設備等也被美國拆除運走。大量的工廠和建築被摧毀,戰後日本滿目滄痍。從明治開始經曆了約百年,又回到了原點。大和雖然沉沒,但創造大和的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鋼鐵、航空、機械、電子、光學、化學等各門類的技術及技術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來。日本本就一無所有,唯一的資源也就是人。終戰直後,政府的經濟安定本部(現在經濟企畫廳的前身)就開始運作,規劃和協調未來的發展。航空改汽車,軍艦改輪船,瞄準鏡改照相機。轉型需要時間,國際市場開拓也需要時間,大量的產業工人失業在家,會消磨掉技術力,尤其是組織紀律性。一聲令下,組織去種樹,演義日本版的上山下鄉。今天,日本各地都能看到那高聳入雲的水杉,就是當年的傑作。這種水杉現在向中國出口,竟然也是每年春季“花粉症”的原凶。戰後食品困難,政府集中有限的糧食給學校發放免費午餐,這個製度一直延續到現在,戰後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被稱作“團塊世代”,是日本高度成長期的主力,也是現在日本經濟的脊梁。
工程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忘我勞動,完成艱難的轉型,畢竟是轉行。以廠為家,不計報酬。其實也沒有報酬,政府沒錢,隻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給,工廠也沒錢,日本生死未卜,怎能計較個人得失。就這樣渡過了戰後最艱難的歲月。進入50年代,日本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原料大量輸入,各工廠重新運轉起來,原來的產業大軍又成建製地回到崗位。進入60年代,團塊世代推動日本進入黃金時代。
日本經曆十年不況,還看不到隧道盡頭的亮光。NHK經常放送當年再出發的節目。前不久放送了豐田再出發的節目,邀請了當年的幾位技術人員現場作客,講述當年如何從造飛機轉行造汽車,研製日本第一種小汽車——皇冠,功成名就後竟不計報酬引退。回憶當年的創業,白發蒼蒼的老人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