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內容沒有變,也就是“產學官”綜合體——“產經聯”,有一本書叫《經團連和日本經濟50年》。現在這個“經團連”的曆史很短,剛和日經連合並不久。現在的會長奧田碩也是初代會長,也是豐田自動車的會長,被稱為財界總理。“經團連”下麵有很多分舵,其中有個類似於防衛廳的分舵,由三菱重工的會長出任。“經團連”傘下的分會很多,如日本鋼鐵同盟,日本自動車會等。
重工業、基幹產業是日本學者經常混用的詞彙。一些網友不容易理解。按照日本學者的分法重工業或基幹產業由四大類組成,鋼鐵、機械、化學和電子。現在似乎應該加上軟件的基幹產業如OS、DB等,由於日本這方麵弱,沒有算上。
這20餘年來中國的基幹產業基本沒有發展,甚至倒退,雖然鋼鐵產量增加不少。今天的經濟問題其實就是中國基幹產業腿軟。比如汽車業,雖然近幾年產量增加不少,但汽車用鋼板普遍來自日本,汽車的發動機及各種零部件也普遍來自日本,汽車用到的各種塑料油漆很多也來自日本,汽車電子很多也來自日本,生產汽車用的各種工作機很多也來自日本。中國汽車為什麼質次價高,根本原因與汽車業的組織管理沒有多大關係,無論怎麼改革都不行,而是由於基幹產業腿軟。
有人提到了應該發展芯片業。但芯片的生產線目前隻有美日兩國能夠提供,中國受到的限製非常多,最新的生產線根本不賣,但四小龍就可以。生產芯片所需的基礎原料,普遍來自住友化學,記得90年代初,住友化工廠爆炸,全球芯片價格暴漲。中國每年出口DVD不少,但芯片大多來自日本,賺點辛苦錢。
基幹產業直接創造的GDP很少,且還是賠錢的,但卻是經濟的根,真正的經濟。
2.為什麼說日本是官僚資本主義
日本確實是官僚資本主義。日本也這麼認為,比如,現在構造改革,有一個說法是“脫官僚”。日本國會實際是個茶話會,盡聊些閑天,如伊拉克啦,道路公團啦,不關痛癢的話題。有兩個著名的滿才(也就是中國的相聲)演員,小泉總理和管代表(當時的野黨領袖)。相聲說到最後,管代表說,你怎麼老一個回答呀,小泉總理回應,你怎麼老問一個問題呀。然後茶話會結束,該幹嘛幹嘛。
但另一頭,產經聯的稅調會卻在秘密協商,如何給產業界減稅,增加普通民眾的消費稅。如何為增加消費稅掃清障礙,如原來日本的商品價格是不含稅的,付帳時另加5%消費稅。但很快要並軌(現在已經並軌了),商品價格必須包含消費稅。這下好了,消費稅增加了,民眾就不會不適應和造反,隻是感到物價高了些。反正這套方案與政府無關,產經聯的官僚們在操作,政府簽字畫押就法案成立。反對這稅調會的社民黨和共產黨一邊涼快去。社民黨從產經聯拿的錢極少。共產黨自視清高,不拿產經聯給的錢,提出要禁止政治捐款法案,結果可想而知。
但日本產經聯的官僚資本主義與蔣介石的官僚資本主義有個本質不同。日本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以技術建設為中心——發展重工業技術,賠錢,隻要想辦法把帳做平。而蔣介石的官僚資本主義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綿紡等輕工業及其它倒買倒賣行業,因為來錢快,再來燈紅酒綠,GDP增長極快。但GDP的背後卻是絕大多數人的白骨。
蔣介石沒有任何重工業技術,輕工業所需的設備及基礎材料和技術,都來自國外。因此當時實際統治中國的是英美日同盟的商會,蔣介石隻扮演中國的抽血機腳色,無論GDP多高,上海多麼繁華。從一戰開始英美日就是同盟。918為什麼不抵抗,英美日同盟商會已經達成了分肥協定,日本占領東北後與美國商會提攜。77後也不宣戰,因為英美日同盟還有效,美國繼續與日本提攜,提供大量物資。隻是後來日本想吃獨食,與英美搞翻,它們相互幹起來了,也是是太平洋戰爭。蔣介石才宣戰。如在此之前,就是蔣介石想違抗,他的繁華上海及其它輕工業資本頃刻玩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