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轉行造汽車,現在日本資本逐步掙脫限製,本田的飛機又造出來了。基幹產業不僅體現為民用科技力量,也是國防工業的基礎,對於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而言,基幹產業的水平反映在任何一件最終產品上,無論是汽車還是鋼筆,還是步槍或導彈。反過來說,觀察單個綜合性工業產品的技術水準,就可以反推出這個國家基幹產業的技術力,它是先進的工業國家還是落後的農業國家,它的技術力是突飛猛進,還是停滯不前。30年代日本可以造大和戰艦,零式戰鬥機,中國卻隻能仿製漢陽造步槍,說明了兩國當時巨大的工業差距,解釋了中國的一潰千裏。如果我們把目光投向當今的中國,很不幸,中國的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還是70年代的技術,中國70年代末可以獨立生產大型噴氣客機,現在卻不能,大量的武器裝備依靠進口。誠然,中國的家電、手機等許多輕工業等得到了大發展,但製造他們的工廠使用的是外國的材料、基本配件、機械設備,我們的高速公路修的縱橫交錯,卻不得不應用進口機械修築,就連設計路麵路基所需要的基本技術指標,也必須從國外引進,這種“繁榮”反映的是外國基幹產業的技術實力,反映的是中國自主基幹產業的墮落與崩潰。
基幹產業的技術力,必須結合成完整的體係才有意義,現代化產品是各門類技術協調配合的結果,而不是單項技術的指標競賽。比如40年前日本的新幹線開通,被命名為“光”,一般的理解是因速度快而得名。其實不是,而是新幹線的誕生地,國立鐵道研究所的所在地——光町。到日本光町國立鐵道研究所去見學,參觀初代新幹線,不禁感慨萬千。因為即使以當時的標準,單項技術竟是如此粗糙,但鋼鐵、機械、電子、化學、空氣動力等各門類專業人才合力攻關,互相協調,終於化腐朽為神奇,創造了一個新時代,並為繼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樣,蘇聯的米格-25曾是劃時代的戰鬥機,一度被西方看做蘇聯工業的奇跡,但直到蘇聯飛行員叛逃日本,整個世界才發現米格25並沒有應用任何最前沿的技術,隻是通過精密的配合,把已經成熟的的各項技術都發揮到了極限。結果在保證米格25的速度,操控性等指標超出同時代西方戰鬥機的同時,還做到了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日本和蘇聯能在二戰的廢墟中崛起,正是靠的這種獨立自主的工業體係。與之對比,今天中國的體製改革,給企業鬆綁放權,逼迫科研機構自負盈虧,對於同屬國有的企業還要求產權清晰,分家分個明白徹底。這些措施或許極大調動了個人牟利的積極性,提高了少數優質資產的收益率,但10000條舢板並不等與航空母艦,基幹產業的組織性協調性土崩瓦解了,個人的積極性再高,整個國家也不再具有開發高速列車、大型客機的能力,不能為繁榮的輕工業提供成套設備,曾經獨立建造大型客機的工廠滿足於為美國的波音製造飛機零件,曾經獨立開發機車,鐵路信號係統的鐵路部門則準備引進日本的新幹線。到株洲、長春等中國鐵路工業的搖籃去見學,大部分的技術突破都誕生在20年前,基幹產業已經墮落如此,不全盤引進外國技術又有什麼辦法?隨著“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中國的基幹產業已經不得不被徹底放棄了。
基幹產業的技術力發展必須循序漸進。新技術是源於舊技術的積累,必須基於現有的產業和技術去創造發明更高性能的新機器、新技術。光靠積極性、激勵機製,沒有獨立的基幹產業和技術開發體係,任何先進技術也不會憑空產生。譬如現在使用的P4源於最初的4004芯片,而4004又源於最初的集成電路和晶體管。現代的波音飛機源於最初的707,而707又源於波音為軍方生產的戰略轟炸機,日本理光公司是半導體產業關鍵設備步進曝光機的領導企業,它的技術蓄積源於其前身,1917年設立的為海軍製造光學瞄準鏡的日本光學。理光的競爭者佳能公司,它的前身是1933年設立的從日本光學轉移技術的精機光學研究所。這兩家公司戰敗後從事民用照相機生產,也是照相機的領導廠家。獨立技術水平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積累起來的,其中絕對沒有任何取巧的可能,一個把為外國的基幹產業做配套加工的國家,一個放棄了獨立的基幹產業的國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壯誌,給技術人員再高的懸賞,也不可能發明出任何能真正為中國造福的技術。東京舊稱江戶,江戶博物館是東京曆史的見證,其實也是日本曆史的縮影。在博物館的現代部分,展示的是日本第一輛自行車、第一輛黃包車、第一輛摩托、第一輛汽車、第一台電視、第一台洗衣機……。這些粗糙幼稚的展品,記載了日本邁入先進國家的曆史,我們的國家曾經在20餘年時間內,從手工敲打機器零件,肩拉人扛修建大壩發展到能獨立開發數控機床、自主建造大型水利樞紐,這段輝煌的曆史還有人記得嗎?當然,必須承認,我們那時的工業技術依然很落後,但我們擁有獨立的基幹產業和研發體係,能夠不斷攀爬技術的高峰,這是國家的希望所在。1952年中國製造第一台完全國產的蒸汽機車,西方國家和日本大致在同一時間廢棄了所有的燃煤機車,我們整整落後了一個時代,但這種“落後”的技術成果,對於整個國家的未來比引進10條高速鐵路更有價值。因為開發這種“落後”技術的過程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工程師和產業工人,給了第一代自主培養的大學生鍛煉能力的機會,造就了工業的脊梁。而今,昨日的輝煌被看成愚昧,曾經的自豪變成自卑,在中國不斷用外國的機車、外國的鋼材、外國的芯片裝備自己的工業係統時,我們不禁要問自己,前途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