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達到了38%,韓國95年是37%,中國93年後達到40%左右。作為對比,高度成長期的日本,60年代平均32%,70年代平均33%。對比可見,亞洲諸國的投資率非常高,對於基礎設施匱乏的亞洲諸國,高水準的投資是維持持續經濟增長的不可欠的條件。但亞洲諸國麵臨兩個問題:第一是投資方向,大量的資金湧向不動產,使不動產泡沫化。重複投資,使生產能力嚴重過剩,投資效率低下。第二是投資資金的構成,國內儲蓄不足的部分外資依存,尤其是對短期資金的依存度過高。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技術蓄積,使得投資隻能流向泡沫領域或重複建設。換句話說,本國的資金積累在國內不能買到投資所需要的物資,隻能投機或搞房地產,要投資工業就必須用外彙向擁有基幹產業的國家購買物資和技術。
伴隨著經濟增長,這些國家的外資流入一度急增。外資流入急增的原因是: 1)龐大的投資需要;2)外彙管製放鬆和外資出資比率上升,及各種吸引外資政策的實施;3)本幣與美元掛鉤,降低了彙率風險,同時本幣提供高利率。外資大量湧入,使本幣麵臨升值的壓力,為了維持出口的競爭力和防止外資套現獲利,不得不大量增發貨幣,而新增貨幣又大量流向奢侈消費及房地產等產業,經濟進一步泡沫化,經常項目收支更加惡化。必須靠大量外資的流入或直接貸款來掩蓋經常赤字的本質,泰國90-96年間累計的經常赤字636億美元,資本流入為944億美元。韓國累計經常赤字488億美元,資本流入為716億美元。其它經常赤字國印尼和馬來西亞也與之類似。由於外資大量流入,沒有必要采取內需抑製等政策改善經常收支,經濟空前繁榮。外彙儲備急增,剩餘的資金又購買美國的國債,成為資金的供給者,“實力”急劇增長。
但是,西方資本不是慈善家,外資總是要還的,隨著外資流入的減緩及外資企業利潤的彙出,經常項目下的赤字往往在瞬間表現出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水際製造業”的門檻低,其他國家迅速加入競爭)和出口增長率低下(西方對低技術產品的需求有限,本國消費者又不能支付外彙),外資流入會發生逆轉,國內資本為了規避風險,也一並出逃,經濟的崩潰就如雪崩一般,所有的投資者不約而同的擠兌外彙,撤出投資,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一瞬蒸發幹淨。事實上,本來就沒有什麼財富,所謂的高技術工廠隻是發達國家不屑於搞的組裝車間,一度興旺發達的大學教育不過是為組裝工廠配套的技術學校,而帳麵上虛漲的財富僅僅體現了外來資本對低技術品出口高增長的一種預期。一旦這種預期撞上了狹小的世界市場的邊界(第三世界即使“工業化”,大部分人依然窮困,世界市場始終依賴於西方國家的購買力),泡沫自然會隨風而去。
海外投資占國內投資總額的比例,96年時的數據是:韓國11%,泰國18%,馬來西亞23%,印尼16%,菲律賓50%,中國14%。這種靠海外資本流入支撐的經濟,如果麵對資本流入減緩和資本流出的增加,就不得不采取抑製投資、削減進口、財政均衡化等措施改善經常項目下的收支。亞洲諸國采用出口導向型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成功地提高了產品加工能力。但這種發展方式使各國產業構造趨同,各國的競爭關係非常強。亞洲及世界市場的輕工業品供給過剩,價格下落。而90年代前期的高度成長使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不足,勞動力價格上升,投資的比較優勢喪失,一增一減之間,危機隻是遲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