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1 / 3)

真空。外資銀行不需要擔心金融風險,即使泡沫破裂,可以靠IMF出麵追回債權。中國有異常高的儲蓄率,達40%以上,即使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很高,存款仍然快速增長,使銀行能夠承受超常的不良債權。這是政府信用和普通民眾缺乏社會保險的結果。但現在銀行股份製改造,私有化,推向市場,政府濫用信用,在教育產業化、下崗等運動中貪小利,付出的代價是整個國家的信用……,表麵上繁榮昌盛的社會,基礎已經被侵蝕的差不多了

中國經濟積蓄了大量的泡沫,隻欠導致泡沫破裂的直接誘因。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誘因是中國加入“水際製造業”的競爭和日元貶值。中國的人肉機器雖然沒有國外強有力的競爭,印度雖是候補的競爭者,但勞動力素質低,約一半是文盲。看起來情況不錯,但中國自身的勞動力供應卻趨向枯竭了,見圖5。

圖5 2010年中國人口構造

由於推行一胎化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男女比例失調。而且新生的獨生子女一度被稱為“小皇帝”,嬌生慣養,沒有上代人勤勉。到2010年前後,第一批獨生子女步入30歲,成為勞動力的主體時,由於廉價而又勤勞的青壯年勞動力減少,中國的國力可能急速衰竭。現在民工荒已經顯現,社會保險基金入不敷出,政府被迫醞釀延長退休年齡。

“水際製造業”雖然使中國從整體上已經脫離了工業化的軌道,大部分人口被排除於工業化進程之外,沒有消費能力,但占人口百分之幾的精英,卻享受著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但中國有13億人口,就是這百分之幾的人口,絕對數字非常龐大,打破了長期以來的世界工業人口的比例,資源緊張問題越來越突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日本加緊壓迫RMB自由浮動,資本項目下自由流動。中國的上層社會也需要把資產向更安全,更有效率的地方轉移,金融自由化是大勢所趨。1997年,中國憑借中央政府強大的控製力和公信力避免了危機。但現在,中央政府的控製力嚴重削弱,信用遠不如昔。各地方已逐漸與國外資本形成各自獨立的經濟圈,與中央博弈,地域之間是相互競爭而非合作關係。沒有基幹產業,猶如無根草木的中國經濟在即將來臨的金融風暴下,前途會怎樣?

第十節 曆史輪回,建立新型共榮圈

“日本提供大型高級技術和資本,韓國提供中型技術和資本,中國提供勞動力,俄羅斯提供資源”,建立垂直分業優勢互補的環日本海經濟圈,然後在此基礎上推行日本工業標準,最終東亞“共榮”。這是日本的發展戰略,符合“先富論”,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這也是中國現在正在執行的發展戰略,發揮勞動力價格低廉,無盡藏的比較優勢,融入世界經濟,參與世界大循環。

圖6 2002年中日兩國的貿易構造

圖6是2002年中日兩國的貿易構造。日本對中國出口5萬億日元,進口7.7萬億日元,貿易赤字2.7萬億日元。如果包含香港的轉口貿易,貿易大體平衡。日本輸出的品目,電氣機器(26.8%)、一般機械(20.9%)、化學製品(12.5%)、金屬及製品(10.5%),合計占全體的7成。電氣機器的約4成是半導體,金屬及製品、化學製品等占了很大比重,是中國不能或很難生產的基本配件和材料。機械類的輸出比重高,是由於直接投資上升的結果。另一方麵,日本的輸入產品:機械機器(33.5%)、纖維製品(25.6%)、其它(17.6%)、食品(9.5%),合計86.5%。機械機器的內容是辦公機械、音響、電視等,大多是基本配件輸出,運到中國組裝後重新輸入日本的。其它類是家具、旅行用品、手提包等,與纖維製品一樣,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同時也是資源密集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