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總比問題多 作者:吳甘霖

序言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質是:當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夠主動去找方法解決,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責任,找理由為失敗辯解。

作為一個目前進行人員素質提升工作的職業培訓師,近年來我在海內外進行各種培訓與講座中經常與眾多的老總們探究一個現象:

哪一種員工在老總的心中最有份量呢

在職場中,哪一種員工最能脫穎而出呢

回答無一例外:就是積極找方法解決問題和困難的員工。

我不由想探討到底為什麼大家如此認可主動找方法的員工呢

因為,隻有積極找方法,才能最好地出效益;

隻有積極找方法的人,才能彌補領導的不足,成為老總們的左膀右臂。

主動找方法的人永遠是職場的明星,他們在單位創造著主要的效益,是今日單位最器重的員工,是明日單位的領導乃至領袖。

十分幸運,這些年來,我認識了不少這樣主動找方法的人。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們的形象一一浮現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見他們站成一排,然後,異口同聲地向世界大聲宣布--

"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這是一流員工關於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態,有執著,有了不起的對事業與生活的把握!

是的,找理由為自己的失敗辯解隻會加倍失敗,隻有去找方法才會有成功。那麼我們為何不選擇找方法呢

在職場中也有不少的人向我訴說:

"我們也不想為失敗找理由,可是我們找不到方法。"

我認為他們講得非常有道理。站在他們上級的角度講,我想每一個上級,也不應該隻是要求自己的員工不找借口和理由,還應該讓員工掌握更多的方法。

目前,人們常常把成功學的書等同於"勵誌",但全麵的成功,往往要超越"勵誌"。光有勵誌,缺乏實際有效的方法,人們還不足以擁有成功。

中國最缺乏的教育之一,是方法論的教育。不管是作為一個職業培訓師,還是一個作者,我覺得給大家實際講述方法是我的使命。

因此,這本擺在大家麵前的書,它將從下麵四方麵進行闡述:

(1)方法與"問題"的關係;

(2)如何克服無法麵對問題的心理障礙;

(3)如何擁有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4)如何把問題變成機會。

假如你擁有這四個方麵的認知和智慧,你就會有一種全新的工作態度;

"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總比問題多!"

假如你擁有這四個方麵的認知和智慧,你就不僅會帶著自動自發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還會因為掌握方法而創造非凡的業績,並因此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信。

不僅如此,你將從此不怕問題,而且還會將所遭遇的問題,變為你進一步成長和發展的機會!

"方法總比問題多!"成功和勝利,永遠屬於會找方法的人!

雖然這是一本主要寫給員工看的書,但是這一理念,實際可以應用在許多領域,研究者、各界的領導也都應該有這些素養。

祝願你擁有這些智慧,並很快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2005年1月

●第一章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

找借口的員工,是單位裏最不受歡迎的員工

找方法的員工,是單位裏最受歡迎的員工

"在當今社會裏,什麼樣的員工最受單位歡迎?"

在清華大學舉辦的一個高級總裁班上,作為主講老師的我,向大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位對自己的前途和命運負責的員工,我相信,這肯定也是你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假如你不了解這一點,你在職場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製約,要走很多的彎路。假如你清楚了這一點,你就找到了快速發展的鑰匙,成功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結論,希望下麵的故事和觀點,能夠為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提供借鑒。

一位姓黃的老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築材料公司當業務員。當時公司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討賬。產品不錯,銷路也不錯,但產品銷出去後,總是無法及時收到款。

有一位客戶,買了公司10萬元產品,但總是以各種理由遲遲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討賬,都沒能拿到貨款。當時他剛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張的員工一起,被派去討賬。他們軟磨硬磨,想盡了辦法。最後,客戶終於同意給錢,叫他們過兩天來拿。

兩天後他們趕去,對方給了一張10萬元的現金支票。

他們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到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上隻有99920元。很明顯,對方又耍了個花招,他們給的是一張無法兌現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節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