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1 / 2)

舉人秦延燾棋力甚強,在祝萬年之上。

生於隆慶末年的王寰,當時棋名也很大。他曾與上文提到的神童方新對壘,爭霸棋壇。當時的王公大人都以與他結識為榮。因他是六合縣人,俗稱"王六合",很是炫耀,被視為天下第一名手。馮元仲在《弈旦評》中,將王寰稱為"極高之低手",說他的棋"局小,但善守,而能收局。"看來他以穩紮穩打見長。(注八)

· 一J\)"

永嘉人陳謙壽是位性情豪放的棋手,曾多次遊曆燕、趙等地,以棋會友,馳名天下。邵太仆曾把陳謙壽三字刻在棋盤上,對他非常器重。陳的詩也不錯,組織過"詩弈社",他也寫過圍棋書。(注九)

蘇具瞻也是一大家。《休寧縣誌》上說他天資聰敏,自小對圍棋一往情深,十多歲便"擅名海內","海內遍有小蘇之名"。因少年學成,在棋壇上活動時間很長,直到明末,蘇具瞻還與朱玉亭、林符卿、過百齡等較量過。他的著作《弈藪》六卷,自成一格,備受棋界讚譽。《休寧縣誌》說此書"古今第一,後來棋譜,皆從此脫胎。"它的特點是:各譜一律白先;布勢選擇局中最精彩部分;書中對《棋經十三篇》的解釋通俗易懂;官子、定成、死活等殘局,都是常見的,而且比較實用。

明末數家

明朝末年圍棋名家仍不斷湧現,可以載人史冊的不下三十,這裏將其主要代表,介紹一下。

雍熙曰是被士大夫們賞識的棋手, 當時有位葉台山相國, 就特別器重雍熙曰(注十)馮元仲在《弈旦評》中,談到雍的棋風時,評價為"能以收著勝人。"他著有《弈正》一書,收錄了不少名譜,書寫得淺顯易懂,很適於初學者閱讀。

朱玉亭是皇家宗室,《弈旦評》說他的棋風承王寰一路,"以資得","巧而善戰"。但"巧可加於不己者,至遇大敵,則巧無所施矣。"所以馮元仲認為他不善著大局。

"局極大,棄取變幻,為諸人冠"的是範君南。他棋力低於王寰,但天資過人,因而敢下大局,棋風灑脫,不過往往"收局無成"。《弈旦評》稱之為"極低之高手"。

明末北京下棋的百姓甚多,當時藝壇有八絕,其中一絕就是閻子明的圍棋,據《宛署雜記》記載他與人對弈,尚在布局階段,就能預知輸贏多少,而且計算得很準確,他的記憶力很強,複盤不差一子。

十分難能可貴的是,《登州府誌》上介紹的一位自學成才的國手黃旦,他是登州文登縣的村民。學成後曾遊曆四方與人對弈,這是史冊上記載的為數不多的出身貧賤的國手之一。

另一位下層出身的國人叫江用卿,他最初隻是愛看別人下棋,看而不厭。沒幾個月,他就看會了,一盤棋不到中盤,他已能預測勝負。他也到過不少地方,沒有人能勝他。當時的大學士何藝嶽、周挹齋等,都請他去下過棋,江用卿是個有骨氣的人,從不用棋去討好人,《婺源縣誌》上說他:"局中不知有相國,局外亦不自說為相國客也。"因而很受人們敬重。左司馬孫皖桐,曾寫了首詩贈給他,其中有一句是:"座上無非且無刺,酒中能狷(耿直的意→

打那以後,過百齡名震江南,對棋藝也愈加精益求精了。沒隔幾年,過百齡覺得可以出去試試了,這時,京城的公卿們也已知道了他的大名,並寫信請他去。過百齡決定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