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漢光武帝時,馬韓就開始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後來,在馬韓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濟國,在辰韓、弁韓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羅國。在《北史·百濟傳》上,有"百濟之國......尤尚圍棋"的記載。百濟在朝鮮半島的西南部,和中國的文化交流最為密切,所以圍棋首先傳入百濟國。
以後,圍棋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舊唐書·高麗傳》已有"高麗好圍棋之戲"的記載了。朝鮮的圍棋棋盤也是縱橫十九道的。
公元七世紀,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從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並經常派遣一些貴族子弟來中國留學。這時的圍棋,在朝鮮已相當普及了。《新唐書·東夷傳》上說:"(新羅王興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贈太子太保,命邢濤以鴻臚少卿吊祭...又以國人善棋,詔率府兵曹參軍楊季鷹為副,國高弈旨出其下,於是厚遺使者金寶",可見圍棋在朝鮮是非常受重視的。
經過中國、新羅兩國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新羅也出現了不少棋藝水平較高的棋手。唐末詩人張喬《送棋待詔樸球歸新羅》一詩提到的新羅優秀棋手樸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國居住多年,並擔任了棋待詔。
圍棋一一一日本的"國技"
圍棋傳人日本,是圍棋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圍棋能有今天這個繁榮昌盛的局麵,與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漢時,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來中國。《後漢書》、《三國誌》都比較詳細地記載了當時中日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情況。公元六世紀末以後,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國唐朝時,日本多次派遣使者來中國。
隨同遣唐使者來中國的留學生吉備真備、阿部仲麻呂等,以及最澄、空海、園仁等和尚,回國後都積極傳播中國文化。他們中間,吉備真備留華十九年,辯正法師留華三十年,兩人都是圍棋愛好者。吉備真備回國後,廣為傳播圍棋技藝。那時距今已有一千二百餘年了。後來的留學生和來華人員中,也有不少學得一手好棋的,有名的少勝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國派往日本的使節和隨行人員中,也有會下圍棋的,他們都對圍棋的傳播起了積極作用。
關於中國圍棋傳入日本,還有另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的《簡明日本圍棋史》。他說:"圍棋經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約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和朝初期(相當於我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認為,前一種說法證據充足,《美國百科全書》(1977年版)、德國《布洛克豪斯百科全書》(第十六版),都同意我們詳述的那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