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個人尊嚴
在國外時看到,人們對時事做出價值評判時,總是從兩個獨立的方麵來進行:一個方麵是國家或者社會的尊嚴,這像是時事的經線;另一個方麵是個人的尊嚴,這像是時事的緯線。回到國內,一條緯線就像是沒有,連尊嚴這個字眼也感到陌生了。
提到尊嚴這個概念,我首先想到英文詞dignity,然後才想到相應的中文詞。在英文中,這個詞不僅有尊嚴之義,還有體麵、身份的意思。尊嚴不但指人受到尊重,它還是人價值之所在。從上古到現代,數以億萬計的中國人裏,沒有幾個人有過屬於個人的尊嚴。舉個大點的例子,中國曆史上有過皇上對大臣施廷杖的事,無論是多大的官,一言不合,就可能受到如此當眾羞辱,高官尚且如此,遑論百姓。除了皇上一人,沒有一個人能有尊嚴。有一件最怪的事是,按照傳統道德,挨皇帝的板子倒是一種光榮,文死諫嘛。說白了就是:無尊嚴就是有尊嚴。此話如有任何古怪之處,罪不在我。到了現代以後,人與人的關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仍有這種遺風——我們就不必細說“文革”中、“文革”前都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到了現在,已經不用見官下跪,也不會在屁股上挨板子,但還是缺少個人的尊嚴。環境就是這樣,公共場所的秩序就是這樣,人對人的態度就是這樣,不容你有任何自尊。
舉個小點的例子,每到春運高潮,大家就會在傳媒上看到一輛硬座車廂裏擠了三四百人,廁所裏也擠了十幾人。談到這件事,大家會說國家的鐵路需要建設,說到鐵路工人的工作難做,提到安全問題,提到所有的方麵,就是不提這些民工這樣擠在一起,完全沒有了個人的尊嚴——仿佛這件事很不重要似的。當然,隻要民工都在過年時回家,火車總是要擠的,誰也想不出好辦法。但個人的尊嚴畢竟大受損害;這件事總該有人提一提才對。另一件事現在已是老生常談,人走在街上感到內急,就不得不上公共廁所,一進去就覺得自己的尊嚴一點都沒了。現在北京的公廁正在改觀,這是因為外國人到了中國也會內急,所以北京的公廁已經臭名遠揚。假如外國人不來,廁所就要臭下去;而且大街上改了,小胡同裏還沒有改。我認識的一位美國留學生說,有一次他在小胡同裏內急,走進公廁撒了一泡尿,出來以後,猛然想到自己剛才滿眼都是黃白之物,居然能站住了不倒,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急忙來告訴我。北京的某些街道很髒很亂,總要到某個國際會議時才能改觀,這叫借某某會的東風。不光老百姓這樣講,領導上也這樣講。這話聽起來很有點不對味。不雅的景象外人看了丟臉,沒有外人時,自己住在裏麵也不體麵——這後一點總是被人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