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本%作%品%由%思%兔%在%線%閱%讀%網%友%整%理%上%傳%

在美國,獨身的生活狀態現在獲得了社會的重新認識。以前,傳統的生活價值觀認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要成家、生孩子。在上世紀40年代、50年代,美國人很年輕就會結婚。女孩在21歲,男孩在23歲時就結婚了。到了70年代,結婚的平均年齡晚到了24歲和25歲。現在,過了30歲結婚也是很正常的。現在的普遍想法是,早晚會結婚的,因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過程。少數人的想法是不一定結婚啊!這反映了美國最近幾十年社會生活的變化。以前,美國的家庭模式是女孩出嫁後變成家庭主婦。但是,在美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力量急劇增長以後,她們認為不一定要結婚,不必為了經濟原因而結婚。這種看法導致一種可能情況,那就是:如果不是為了經濟原因和創造傳統家庭,則可以一個人過日子。在以前,這種生活方式會受到批評。但是現在,美國的社會已經成熟到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雖然一個人獨身的生活方式並不普遍,但是社會給予它的壓力變小了。但是,美國人最根本的看法是:到了一定程度都要結婚,創造一個傳統家庭。美國人骨子裏的追求就是這樣的。

袁嶽(Victor Yuan):

中國的單身和獨身現象都在增加。開始,這與行政係統推行的晚婚晚育政策有關。後來,出現了自願晚婚和獨身群體。最重要的獨身群體是高級白領,特別是女性。在結婚選擇上,有個“ABC男女”的說法。男性喜歡選擇低一檔的女性,女性則選擇高自己一檔的。結果A男選B女,B男選C女。最後,A女和C男都成了問題。獨身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它是一種過渡狀態。許多人都是單身,但單身說起來像是找不著情侶,顯得不好。獨身是一種等待的過程,是一個體麵的社會說辭。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有些人發現獨身有相對更多的好處,如比較自由等。對於婚姻以外的性,以前問題很大,現在婚姻和性有一定程度的分離,即使獨身也可以得到性體驗。社會對獨身的容忍成為了可能。有些獨身群體用現實證明了自己活得更好。有些獨身的人看到那些結婚、離婚、離過兩次婚的人,都覺得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出現了單身女子俱樂部、“北大荒俱樂部”——北京大齡荒廢女青年俱樂部,意思是找不到滿意的男士做伴侶,於是一直荒廢著自己。這表明個人的選擇增加了,社會的容忍空間增加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在美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身的方式反映出他們對婚姻的疑惑和失望。

第四篇 開放的情感世界話題31:在美國沒有“二奶”這個詞

話題31:

婚外戀在美國是存在的,但“二奶”這個詞是沒有的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婚外戀在美國是存在的,但“二奶”這個詞是沒有的。“二奶”的出現可能與中國的文化及社會環境有關係。據調查,30%左右已婚的人都曾經有過外遇。結婚以後,身邊可能又出現了你真正喜歡的人;或者可能覺得婚姻有點兒乏味,想要調劑一下。在這些情況下都會產生婚外戀。這是否是美國社會的一個嚴重問題呢?我還沒有感覺到是。美國人把忠於婚姻看得很重。這也反映了一種宗教的色彩,我們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