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當眾講話的態勢語言藝術(2)(3 / 3)

3.初見陌生人時,避免抓頭發、玩飾物、掏鼻孔、剔牙齒、抬腕看表、高興時拉衣服袖子等粗魯的手勢動作。

4.避免交談時指手畫腳、手勢動作過多過大。

講話者運用手勢語時要注意手勢的幅度、次數、力度等方麵。手勢語的運用要大小適度。應注意手勢的上界一般不應超過對方的視線,下界不低於自己的胸區,左右擺的範圍不要太寬,應在人的胸前或右方進行。手勢動作幅度不宜過大,次數不宜過多,不宜重複。手勢語的運用要自然親切。多用柔和曲線的手勢,少用生硬的直線條手勢,以求拉近與對方的心理距離。

三、當眾講話時笑容語的運用

笑容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態勢語。笑是口語交際活動中很好的潤滑劑,它可以迅速縮短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體現人與人之間融洽的關係。在談話時我們不但要注意笑的作用,還應當力求善於運用笑。

笑的方式很多,講話者在講話中,一般要以微笑作為基調。微笑是一種恰到好處的可控性的笑容,它使人覺得和藹、可親、文明,是儀表的一個構成要素。

在所有講話過程中,微笑是最有感染力的麵部表情,它能讓你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使疲倦的人減輕壓力,使拘束的人感到輕鬆,是一種情緒的調和劑。但是在運用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要點:

(一)笑的時機要恰當

要注意選擇笑的時機、場合、話題。該笑的時候笑,不該笑的時候就不能笑。在歡慶的場合,在輕鬆的氣氛中,在誠懇坦率的交談中,應該笑;但在談起不見好轉的病情,同去世的同誌的家屬談話,說起工作中的重大失誤和損失時就不能麵帶笑容。有些人平時隨便慣了,以至於到參加單位同誌追悼會的場合,在給烈士掃墓的時候,在瞻仰領袖遺容的時候,還在嘻嘻哈哈,說說笑笑,這是很不恰當的。

(二)要掌握笑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談話中,笑容主要是根據交談者的關係、談話的內容以及談話者的性格、習慣等自然體現出來的。

(三)要真誠

真誠的微笑要發自內心,它既是自己愉快心情的表露,也是為對方奉送溫暖的方式。在適當的時候給對方以微笑,可以加深雙方的感情,有時候還可以引起對方的共鳴,使之陶醉在歡樂之中。

(四)微笑的對象要合適

對不同的交際對象,應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微笑也是如此,不然就會有適得其反的情況出現。

四、當眾講話時眼神語的運用

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柯雲路說過:“目光是一種更含蓄、更微妙、更有力的語言。”確實,眼睛是人體發射信息最主要的器官,是人體最鮮明的機器。當人們彼此進行交流時,目光持續的時間、眼睛的開閉、瞬間的眯眼以及其他許多細小變化和動作都能向對方發出信息。

講話者在和人交流時,不僅要傾聽人家的談話,而且眼睛適當地看著對方,能給對方一種受到尊重、受到重視的感覺,這樣的談話一般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有不少人,講話時兩眼死盯著講稿或仰望天花板,或左顧右盼、東張西望,使人感到他“目中無人”,不知他心裏在想著什麼,這樣的效果自然不會好。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作公開演說或電視講話時,從不戴眼鏡,要同法國人“眼對著眼地”講話,因為他對眼睛交談思想感情的作用極為重視。

因此,和人談話時,一定要根據談話的對象、談話的內容、場合、氣氛,恰當地運用目光語,這樣才會有良好的談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