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養生之道(1 / 3)

前不久,牛大姐和老伴去美國探親,臨行前特意來到編輯部,與大家依依惜別,牛大姐淚眼婆娑:“我這一去,何時歸故裏?不是在此時,不知在何時,我想大約會是在冬季。要是辦下來美國戶口,冬季可能也回不來了,此一去將成訣別!”牛大姐與編輯部眾人一一深情握手,“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雖然我的離去是編輯部的重大損失,但你們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把編輯部工作推上一個新台階!”

大家被她弄得熱淚盈眶。送別老同誌,自古總是傷離別的勁兒還沒過去呢,就接到了牛大姐電話,說老兩口正在協和住院。編輯部大家前去探望,得知原委,啼笑皆非。

“敬愛的牛大姐真有新鮮的,吃水煮魚愣撐得住了院!不知道的還以為美國鬧饑荒不管飽呢!”

“西餐就是吃不慣。她女兒也是,不說給老兩口吃點兒順口的,在美國中餐館不遍地開花嘛,至於給饞成這樣兒!”

“美國那中餐不是味兒!我那回去,吃一肚子沙拉牛排,頭兩天還行,第三天就受不了了,上街直奔中餐館,憋著勁兒想解解饞。結果端上來的怎麼瞅怎麼不像魚香肉絲、宮保雞丁,你想啊,連長相都不對,味道就更甭提了!”

“蘇格蘭也這樣,這沒什麼可奇怪的!就跟國內的西餐味道不對一樣,中餐一出國就被改良了,不可能正宗!”

“而且據說還特別貴!”

“就跟國內西餐貴一樣,遠道而來,容易蒙事!”

“牛大姐還大約在冬季呢,沒承想才這麼幾天就待不住了!老兩口回國一路上就沒聊別的,光琢磨一下飛機先奔哪兒大吃一頓解饞了,結果消化不良!”

“民以食為天!你光心向往之不行,胃不答應,《我的中國心》應該叫《我的中國胃》!心都靠不住,胃不說瞎話!”

由牛大姐的事說開去,談到了養生。這是一個熱門話題,於是編輯部決定以此為選題,搞一組係列專題。大家各自搜集來養生知識,首先進行內部交流。

安妮照著筆記本念:“碳水化合物(糖)在人體中的比例是1%—2%,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7。5g;脂肪在人體中的比例是10%—15%,占總能量來源的20%—25%,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1—1。5g;礦物質占人體體重的5%—6%,成人每天參考攝入800—1000mg。總熱量的計算方法為,首先按性別、年齡和身高,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然後根據工作性質,參照生活習慣等因素,成人休息狀態下每日每公斤體重給予25—30kcal,即卡路裏;輕體力勞動30—35kcal,中度體力勞動35—40kcal,重體力勞動40kcal以上……”念到這兒,不由感歎,“哎喲太深奧了!”

袁帥不以為然,“照本宣科,還都西式的!應該通俗易懂,有可操作性。看我這個——礦物質是無法自身產生、合成的,要從食物中攝取,含鈣量豐富的食物有——奶及奶製品、芝麻醬、小蝦皮、海帶、發菜、黃豆、黑豆、紅小豆、冬瓜子、西瓜子、南瓜子、北瓜子、炒瓜子、煮瓜子、五香瓜子……等我喘口氣兒……”

歐小米也摘抄了一些資料,“對我們女性最重要的是維生素。我們每天需要0。8毫克維生素A、10。2毫克維生素B、100毫克維生素C、0。005至0。01毫克維生素D。換算成吃的,那就是80克鰻魚、65克雞肝、75克胡蘿卜、半個番石榴、兩個獼猴桃、3個西紅柿、150克豬裏脊和200克金槍魚……”

戈玲捧著一本營養叢書,“有些搭配禁忌一定要注意!比如韭菜跟菠菜不能一塊兒吃,二者同食有滑腸作用,易引起腹瀉;也不能與蜂蜜同食,否則引起心痛;還不能和牛肉同食,容易發熱動火。注意啊還有,白酒+柿子,中毒;牛肉+栗子,嘔吐;香蕉+芋頭,腹脹……澈澈你平時總是蘿卜、水果一塊兒吃,馬上改——甲狀腺腫大!”

“哎呀是嗎?澈澈讓我看看……”安妮趕緊關切地探摸何澈澈的甲狀腺,手卻摸向了胃口。“那是胃!這是甲狀腺!”戈玲糾正,伸手在何澈澈的兩腮處摸摸,“倒是沒腫!”

大家都鬆了一口氣。

嬉鬧過後,言歸正傳。大家繼續忙活。安妮托著一摞資料從自己辦公室出來,嘭地往桌上一蹾,“什麼養生之道?不看倒好,越看越糊塗!”

戈玲抬起頭來,“怎麼啦?”

“有說往東的,有說往西的,互相矛盾!比如就說喝水吧,有的專家說了,每天必須大量飲水,不能少於八大杯。可是另一個專家說吧,不能喝這麼多,對腎負擔重,不益於健康——你說到底聽誰的?”

其實,編輯部大家都有同樣的問題。

“還有說南瓜能降血糖,有人又說不能降!”

“有專家說菠菜不能跟豆腐一塊兒吃,容易缺鈣。有的又說沒事兒,缺鈣跟這沒關係。有的說要多吃豆製品,有的就說吃多了不好,不易消化。”

“有說早睡早起身體好的,也有反對的,說晚睡晚起是自然規律,這樣兒才身體好呢!都振振有辭的,一個比一個有理!”

“這些養生理論都各執一詞,”安妮提出了問題,“咱們總不能跟一鍋出似的,就這麼大雜燴端給讀者,讓讀者自個兒從裏頭擇吧?”

“那當然不行!”戈玲堅決支持,“我們一向對讀者負責,我們要提前擇好,再端給讀者!”

“怎麼擇?”何澈澈想不出好招兒,“掐尖去根取中段?”

袁帥提出一個想法,“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到底什麼養生理論可行,要經過實踐檢驗!”

“這怎麼實踐?”劉向前質疑,“咱們親自試吃菠菜豆腐,堅持半年,看是不是真缺鈣……”

“用不著咱們!已經有人親身實踐過了,比咱們有說服力!”

安妮看過來,“Who?”

“期頤老人啊!”

歐小米、何澈澈沒聽懂,“什麼期頤?”袁帥賣個關子,故意睃著安妮,“這得請教學貫中西的安總,安妮……”

安妮慌忙端起水杯假裝喝水,嘴裏含混不清,“嗯啊噢……”

袁帥趁機賣弄,“沒底蘊!期頤都不懂?那耄耋呢?”安妮趕緊把一大口水咽下去,搶著回答,“這我知道,就是特別特別老的意思!”

“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半瓶子醋!半吊子!半……”

“哎呀,別賣關子啦,”戈玲搭腔了,“期頤不就是……”

袁帥連忙截住戈玲的話頭:“主編主編!我知道咱編輯部最有傳統文化底蘊的就是您和我,不勞您大駕,我來給他們答疑解惑!”說完,他得瑟地看著那三人,“做筆記就不必了,下去以後注意複習就行啦!期頤,指的是百歲老人;九十歲,叫鮐背之年;八十多歲,叫耄耋之年;八十,叫杖朝之年;七十,叫古稀之年……”

歐小米立刻接過話頭,“六十叫花甲之年,五十叫知命之年,四十不惑,三十而立——誰不知道啊?”

“舉一反三,孺子可教也!”

安妮明白了袁帥剛才的用意,“你是說百歲老人肯定都有一套長壽秘訣,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然也!關鍵是人家這養生之道不是紙上談兵,要不能活一百多歲嗎?現身說法,最有說服力!”

編輯部大家深以為是。

於是,大家分頭行動,走街串巷,尋訪百歲老人。廟堂之高,江湖之遠,民間藏龍臥虎,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兒,其中自有真諦。經過一番尋訪,安妮最先找到一位百歲老人。

安妮興衝衝地向大家介紹尋訪收獲,“這位楊奶奶今年一百○七歲。隻見她,耳不聾眼不花,精神抖擻,黃金帥盔黃金甲,胯下紅桃馬,得勝鉤鳥翅環上掛著繡絨大砍刀,半扇門相仿……”

編輯部大家聽出不對,袁帥立刻指出,“你說的這不是楊奶奶,是佘太君!”

“我意思是說楊奶奶就像佘太君一樣老當益壯!她還給我唱了一段豫劇《五世請纓》呢……”說著,安妮拿出手機,給大家放了一段豫劇演員馬金鳳的演唱錄音。

戈玲聽出了端倪,“這哪是楊老太太唱的呀?這是人家馬金鳳唱的!安妮,唱也唱了,佘太君這段兒咱揭過去,下邊該說楊奶奶的養生之道了吧?”

“噢……其實楊奶奶的養生之道很簡單,基本就四個字——粗茶淡飯!”安妮喝口咖啡繼續,“楊奶奶出生在一個窮苦的貧雇農家庭,母親剛生下她就不幸死去,她從小和父親相依為命。在地主惡霸的剝削下,父女倆吃不飽穿不暖,辛辛苦苦了一年,到年根底下反倒欠了地主老財的債。這天是大年三十,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

安妮越說越動情,惹得大家都淚眼矇矓的。袁帥最先醒悟過來,假裝抹一把眼淚,及時製止,“停停停!說了半天,楊奶奶是楊白勞的閨女喜兒啊?!”

大家也都反應過來,紛紛調整情緒。戈玲回回神兒,“說著說著養生之道,怎麼改憶苦思甜啦?”歐小米咋舌,“當年著名的白毛女,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百歲老人,這也太雷了吧?”劉向前忽然靈機一動,“我明白了!Anney總這是大有深意啊!喜兒當年不是躲在山洞吃不上鹽嘛,楊奶奶長壽秘訣不會就是不吃鹽吧?”

安妮很是欣慰,“還是劉老師善於領會領導意圖!楊奶奶親口對我說,她自打出了山洞,七十年沒吃鹽!”

編輯部眾人瞠目結舌。

袁帥發現問題,“楊奶奶真是喜兒?歲數不大對啊……”

安妮連忙解釋,“不是那個喜兒,可是跟喜兒的遭遇差不多!楊奶奶家在深山,交通不便,缺鹽少油,長年累月不怎麼吃鹽,到後來下山吃鹽反倒吃不慣了,所以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七十年!”

這一來,引發了大家的感慨。

“你看楊奶奶他們過去吃了上頓沒下頓吧,拿到現在反倒符合潮流了,如今不就提倡吃飯七分飽嘛!現代人生活是富裕了,吃喝不愁,可是各種富貴病都來了——肥胖、三高、營養過剩——舊社會勞動人民哪有這些毛病?!”

“黃世仁那些地主老財倒是養尊處優,吃香的喝辣的,還不是早早都死了!”

“楊奶奶在山上渴了喝山泉,餓了摘野果,看到的是自然風光,呼吸的是高氧離子,綠色低碳,這能不長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