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節(1 / 3)

?”

學成也不隱瞞:“我離開家也已經有好多天了,也想回去看看了。”

中年婦女說:“學成小兄弟,你等等。”她轉身回去,和身邊的說了什麼,然後拿出一個小包回來,遞給學成,說:“這是我們給你的。你得收下。”

學成搖手拒絕說:“之前不是說了,我也隻是一片心意嗎?”

中年婦女說:“這個我們知道,但是我們知道你還在讀書,還需要錢。”學成說給謝前輩尋地,說什麼也不要的。中年婦女拗不過學成,隻得想法說:“這樣吧,我把電話號碼留給你吧”,說著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寫給學成,“以後有難處就給我打電話。”

學成心想,以後的事以後再說吧,把電話號碼收下。中年婦女還想給學成安排車子,送學成回家。學成以前從未出來過,也想自己在外麵曆練下,就謝絕了。一個人拿著行李走了。

第四十九章 成長之路

學成告別了這趟京城之旅,本想馬上回家去。牛琳琳打電話說她在二叔的公司去上班了,因為下學期就要實習,她索性提前去了,早點熟悉和適應公司的情況。學成回去也隻能一個人,牛琳琳就建議學成一個去遊曆下,增長些見識。學成也沒有明確的目的,隻是覺得就這樣隨意而行,那感覺很自然很舒適。就這樣在陌生的城市閑逛,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體驗著祖國的廣大,風水的無處不在。學成認為自己的未來肯定離不開風水,但也不想僅靠風水生活一輩子。男人必須要有自己的事業,這是他一直對自己說的,但他不想以風水為事業。他突然覺得老爺子這樣的人才是他的目標,他們風風雨雨一輩子,甚至有的連生命都付出了,但他們得到了國家的認可和社會的尊重,作為一個男人,這才是他想要的路。這也是每個渴望成功的男人想要的。

學成打開路上買來的地圖,看看下一站會是什麼地方。想看看下一站旅程中有沒有值得去的地方。學成在地圖看到有關於流坑村的介紹,在有關風水的雜誌上,他讀到過有關流坑村的故事。唐代著名風水大師楊筠鬆及其弟子曾文辿師徒倆沿江尋龍至此,到流坑村得到董氏熱情接待,留居二年。為報答主人盛意,楊筠鬆為董氏點陽宅,叫他們搬至現村場居住;又為董合,董楨伉儷點吉穴四口,並留下預言詩,如“五百年中猶解敗,辛戌水流大。若見水流庚,依舊好流坑。”之後果如楊公師徒預言,在宋代,董家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雖然元代遇兵燹,村子曾遭毀。但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紹繼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村中書塾、學館,曆朝不斷,明萬曆時有26所,清道光時達28所。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這樣一個龐大家族,鼎盛繁華了近千年,其起源竟是楊公師徒給他們尋的四口好穴。學風水的人沒有不想去實地看看,印證自己的風水技能和學習楊公當年的尋龍點穴真諦。

既然就在附近,學成也不想失去這樣的學習機會,同時也想證明下自己的能力與當年的楊公比起來究竟差多少。學成來到流坑村,見到此地的繁華,比老家的鄉鎮差不了多少。遙想當年宋朝時的官貴,明清時的富足,這近千年的繁華可不虛言。

學成在村內探訪當年董家的繁華,了解到了當地許多名人軼事,更加佩服起楊公的技術,心想自己隻要能找出其中一地,也就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