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1 / 3)

化‘因果’觀念以落實經義的實踐

無論是帶領讀經或是自行讀經,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每一本經都在勸人為善,但要想鼓舞激勵行善去惡的動力,恐怕還要借助於闡釋因果報應的文章與故事,如《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曲園筆記》、《坐花誌果》、《池上草堂筆記》、《閱微草堂筆記》等等。帶領兒童讀經初期,我尚不曉得講故事的奧妙,後來為了引起兒童參加讀經的興趣,我在每次上課中間都會抽一些時間講故事。我發現小朋友都非常喜歡聽故事,他們聽故事時那種眼睛瞪得大大,非常專注的神情,實在令我非常感動,而我自己為了要準備說故事,閱讀資料時心靈上也受到許多感發。屏東地區,就有所知,就有三位朋友,因為閱讀古代的因果故事,而在積極行善,明顯證驗了因果故事感動人心的功能。

古代因果故事,很多牽涉到鬼神,乃至於三世因果,乍讀之餘,初或以為荒誕不經,但讀多了就會相信其真實性。這些故事對於大多數心中善惡念頭參雜的人確能發揮遏止惡念,激勵善行的功能。儒家四書雖然充滿了倫常道德的訓示,也處處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對比,意在勸人努力做君子,不要做小人,但未能列舉事實證明善惡報應的昭彰不爽,因此對於社會上大多數希望做君子,卻又難免於生起小人心念的人,不能產生足夠誘導威嚇的力量,因而常屈服於現實與欲望而犧牲自己的理想,非常可惜!目前社會上不少有識之士,紛紛倡印因果報應之古書,到處結緣贈送,但是真正能看得懂那些文言文的人,可能人數非常有限。我希望全台灣有心移風易俗的兒童讀經教師宜多努力下些功夫,勤查辭典,弄明白這些善書的內容,然後將這些因果故事說給兒童聽,相信必能多為社會培養一些善人君子。

品德為何最重要

筆者從小學開始,曆經初中、高中,記得學校的師長常常提醒學生們:讀書的目的在於學習做人,不懂得為人處世之道,隻會讀書,這個人的書也是白讀的。但是現在我問我的兒童讀經班的兒童,並問我那讀國中的男孩,老師有沒有告訴大家:做人比讀書重要。結果他們告訴我,老師似未曾這麼說。我想現在的老師不重視品德教育多半是事實。

所謂品德,無非是指一個人有沒有仁愛心、同情心、感恩心、夠不夠理性,犯錯了會不會懺悔並感覺慚愧,也是指自私心、嫉妒心、傲慢心會不會很重,懂不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姊妹同學,幫助朋友,能否與配偶和睦相處,尊重別人,容忍異己。現在的父母、教師不重視品德教育,隻重視學科成績,那麼試問,一個孩子一天到晚隻顧讀書爭取好成績,但是卻非常傲慢自私,即使他在學校是資優生又有什麼用呢?不久之前發生的自小是資優生的研究生,為了爭奪男友(博士班學生),而把情敵殺死並毀容,就是一個很好的實例。

許多年前,一位留美讀碩士的青年專程回台灣,在離台大校門不遠處用汽油燒死他移情別戀的台大女友。大約二、三個月前有一個逆子將他睡夢中的父母共殺了一百多刀致死,然後開著他母親買給他的一百多萬元進口名車逃逸。這些都顯示家庭與學校忽略品德教育的後果。

我常告訴我那讀國中的兒子:什麼都可以不懂,卻不可不懂得修行—修正自己的品行。不要太在乎自己有沒有好的學曆,好的工作收入,應該在乎的是自己有沒有好的品德。試想,兒女在校功課好,畢業後找到待遇高的職業,但是他們隻顧自己享受,卻對父母忘恩負義,這種兒女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