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1 / 2)

的南下主力還是李農的奇襲江陵的部隊,都紛紛在城下受阻。不過夔安也並非泛泛,他知道拓跋不破的援軍即將前來,遂在攻打武昌城的第五天,就領兵北還,還在臨走時又強行驅趕當地七千多戶百姓北遷幽州、冀州,以補充北方戰亂後稀少的人口。

當拓跋不破和阿薄幹領著五萬漢族和鮮卑的聯軍趕到的時候,所目見的,不過是萬村蕭疏的景色罷了。此後得一年中,石虎頻頻滋擾江漢以及河南郡的土地,每每劫掠一番北還,而拓跋不破,對於如此的挑釁,一直在忍耐。

石虎一係列的挑釁舉動,拓跋不破倒是可以忍耐,不過在他左右的一眾將軍和士人就不大忍得住了。後趙建武五年的十月,石虎的右車將軍李農率眾兩萬渡過黃河,滋擾河南諸州縣,當時駐紮在洛陽以南的偏將軍叔孫通私自領軍迎擊,雙方混戰。左右將領紛紛請戰,但是拓跋不破卻並未應允,後來叔孫通戰死,李農無力前進,領軍北還。

眾人再也坐不住了。十一月,一批江南世族的代表渡江來到江陵,責問拓跋不破為何怯戰,拓跋不破不答。十二月,庾翼北上江陵,代表一眾漢族士子,要求拓跋不破北伐。庾翼此時有些激動,因為那個被燒死的庾美人,便是他的妹妹。然而拓跋不破依然沒有正麵的回答他。直到鎮東將軍蕭天生得到來,拓跋不破終於等到了他想要得--漢族軍隊的支持。

後趙建武六年。

正月十五剛過,拓跋不破正式在江陵城北門外的長亭誓師,決定北伐。不過此時的他並沒有急於的立國,旁人根據他原是後趙的平成王,把他的義軍號為"平成軍"。

其實為了此次北伐,拓跋不破足足準備了一年之久,光是糧草就準備了夠十萬大軍五個月的花銷,不過這些仍然不夠,所以,如何能夠最快的打到襄國城,才是他們臨得最主要得問題。

二月底,十萬平成軍在拓跋不破的親自帶領下,由庾翼,長孫斤,蕭天生等人為輔,正式從江陵城出發,向著洛陽進發,軍隊的編製是:鮮卑騎兵四萬,步兵一萬,漢族步軍五萬。

而在另一方麵,襄國城的石虎在得知了拓跋不破北伐的消息後,雖說是在料想之中,但還是讓他吃驚不已,他急令石鑒、石閔、李農率軍七萬在黃河北岸列陣,堅守以待拓跋不破。而此時已經輕鬆拿下洛陽城的拓跋不破,如何渡河,確實是橫在他麵前的最大問題。

對於此,拓跋不破隻是一笑了之,他饒有深意的對部屬們說:"石虎的將領蠢如牛馬,渡河不是問題。"隨後,拓跋不破先把中軍營寨遷到上遊四十裏處的鳳陵,造了數百艘牛皮船,載上一些兵士車仗,開始渡河。石鑒在下遊聽說這一消息,果然帶了軍隊前往鳳陵抵抗。這時拓跋不破才派留在祁縣的長孫斤的軍隊連夜渡過黃河,在河北紮營。第二天早上,平成軍就已經駐了不少軍隊在河北的大營了。石鑒等人哪裏能防此招,又慌忙趕到下遊去打長孫斤。結果,遇到了長孫斤的頑強抵抗,而上遊的拓跋不破大軍也已乘機渡過了黃河,平成軍兩路夾擊,石鑒軍哪有活路,全軍覆沒還不算,石鑒,石閔還都戰死當場,隻有李農單騎逃出,還被拓跋不破的輕騎一路追擊,勉強有命逃到邯鄲。

在黃河戰場遭到慘敗的石虎可謂是禍不單行,因為眼見中原的兩大勢力已經開始了對決,盤踞在涼州的張重華也想趁火打劫一番。三月,張重華以解艾為馬步軍都督,提兵三萬來襲長安。不過長安守將呂新堅守不戰,解艾也隻得無功而返,然而這一舉動,卻使得駐守在關中的五萬後趙軍隊,也不敢輕易的調動。

石虎稍微有些覺悟了。七萬嫡係軍隊的覆沒使得他已經在這場戰爭中扮演起了一個相對劣勢的角色。不過他仍然很樂觀,因為他堅信"自古中國隻有北滅南,絕無南伐北成功的例子。"所以他下令李農堅守邯鄲一線,並且開始在冀州,幽州兩地廣征兵員,規定每十戶必出一男丁從軍,違者,以國法論。著這樣的征兵製度下,石虎在兩個月內便湊足了十五萬人馬,由於李農不斷報說邯鄲吃緊,石虎倉卒間就把這支臨時征用地大軍投入了前線。

而拓跋不破聞聽石虎增兵,不憂反喜,在和庾翼等人謀劃之後,決定與後趙軍展開決戰。

話說這李農乃是一一勇之夫,早年憑著跟隨石虎打仗時候作戰勇猛,並且和石虎乃是鄉人,官至後趙中軍都尉,為人並無什麼謀略。當他接管了石虎地十五萬援軍之後,邯鄲一線地後趙軍隊已至二十萬,而對方的平成軍卻隻有十萬之眾,所以,以他的邏輯,他認為人數上占絕對優勢地後趙,終於到了反擊的時候了。

後趙建武六年,四月初十,長風大起。

後趙軍與平成軍,總計約三十萬軍隊,開始在邯鄲城外地華北大平原上,開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役。決戰當日,拓跋不破誓師中軍,揮軍北向,拓跋不破親自率領中軍,長孫斤,蕭天生分領左右,三軍齊出,平成軍以一抵十,大破後趙軍。後趙軍兵大多乃是新兵,戰鬥力低下,光這一仗就損失了近十五萬人。不過那個李農倒是命大,他又是帶著幾個從人逃到了襄國,不過此次他是再也免不了一死了,主力損失殆盡地石虎氣急敗壞,肢解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