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隻管招兵和養兵,招來和養著的這些兵準備幹什麼,在幹些什麼,一概無權過問。

而這些政府招來,政府養著的兵呢,也邪門。指揮他們的是長官,什麼師團長,大隊長的。誰指揮長官呢?參謀們。

參謀照道理是應該為上官起草作戰方案,再幫助其實施其作戰計劃的。也就是說長官管參謀是各國軍隊的常識,但在日本軍隊,軍政和軍令是完全分離的兩元係統,管參謀長的是上一級參謀長。

這樣的軍隊,能打勝仗?

當然不能,諾門坎日本軍不是輸給蘇蒙聯軍了嗎?中日戰爭日本軍不是輸給中國軍了嗎?太平洋戰爭日本軍不是輸給美軍了嗎?二戰末期,關東軍不是輸給蘇聯紅軍了嗎?

這是不是盡找能說的說啊?甲午戰爭,日本軍不是贏了嗎?日俄戰爭,日本軍不是贏了嗎?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軍不也占盡優勢嗎?

對,日本軍隊的組織和訓練,能夠保證他們打出很漂亮的戰鬥和戰役,但決不能贏得戰爭。這就是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初期日軍占優勢的原因。但是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怎麼解釋?沒錯,日本確實贏了那兩場戰爭。要解釋這點,就還得從日本怎麼會有這種政府和軍隊的兩元化和日本軍隊怎麼會有這種莫名其妙的兩元指揮體係開始說起。

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三)

怎麼會有獨立於政府和議會的軍隊?一個軍隊又怎麼會有兩個指揮係統的呢?這得從日本陸軍的建軍開始講起了。

日本近代陸軍(就是所謂的“大日本帝國陸軍”)一般認為是起源於明治維新後的1871年從薩摩,長州,土佐這三藩獻給天皇的6300名“禦親兵”開始的。明治天皇以這個兵力為基礎進行了“廢藩置縣”的改革。這些“禦親兵”後來改名為“近衛”。

這些個“禦親兵”們當時是忙的昏天黑地,幹嘛呢?忙於鎮壓各地藩主士族的反叛。到了1877年(明治十年),來了一場被稱為“西南戰爭”的大規模反叛。被內訌轟下了台的明治維新最大功臣,陸軍大將,前近衛都督的西鄉隆盛帶了7個大隊的13000兵打著“有話要對政府說”的不明不白的旗號從鹿兒島北上,和九州的士族們一會師,好吧,有了30000多兵,把個熊本給包圍起來了。放出話來,說還要到大阪,東京去溜達溜達。

這一來明治政府可慌了,趕緊鎮壓。派了個文官叫熾仁親王的做征討總督,又找了兩個武將陸軍中將山縣有朋,海軍中將川村純義幫忙做參軍,三人就帶了一大堆老兵新兵和不是兵們去“討賊”去了。這個“不是兵”是什麼意思呢?征討兵力不夠,把東京警視廳的警察們(當時叫“巡查”)也弄到前線去玩命去了。

這一打就打了七個月。最後官軍贏了,賊軍首領西鄉隆盛自殺。官軍當然應該贏囉,首先,反叛軍是所謂“賊軍”,道義上就輸了一著;其次,反叛軍的口號也不明不白,“有話要對政府說”是個什麼意思?幹嘛要去大阪東京溜達也說不出個道道;第三嘛官軍的武器比賊軍可要強多了,法國製的野山炮,步槍什麼的,賊軍沒有;最後就是錢了,賊軍軍費隻有70萬圓,而官軍用了4160萬圓。所以說這賊軍根本就沒有勝算。

但是,實力懸殊這麼大,這仗怎麼還打了7個月呢?可得好好總結一下,開了幾次會,大家理出了一條頭緒來了:文官掌了統帥權。文官不是武將,不知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什麼事都要請示彙報,把個戰機給延誤了。還有一條呢,就是參謀的水平太差,一個好招都支不出來不說,還盡出些蹩馬腿的臭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