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裏麵去了,連同天皇本人。對外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為了外交和作戰的一致,大本營應該離戰場近一點。其實是整個一個胡說八道。為了外交?各國駐日使節不都在東京嗎?你跑到荒郊僻野的廣島,那時候又沒有什麼“新幹線”,連飛機都沒有,怎麼個搞外交?
伊藤博文的漢學基礎十分紮實,寫的一手相當漂亮的韻律詩。估計他這個讓大本營搬家的主意就是跟三國裏的曹操學的——“脅天子以令諸侯”。
是哪個諸侯逼得伊藤博文要使出這一手?沒別人,就那山縣有朋。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八)
伊藤博文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是十分明確的:把朝鮮從大清國的附庸地位裏麵“獨立”出來,進而全麵控製朝鮮。所以伊藤博文的戰略是全部圍繞著朝鮮半島展開的。
但是,僅僅從開戰前和開戰時的靜態數字來看,要達到這個目的談何容易。因此進行和大清國的戰爭對伊藤來說無疑是一場大賭博。一場除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以外,連日本的國運也全盤壓上的大賭博。所以作為操盤手的伊藤博文,決不能容許有任何不和諧音來幹擾這場超級大賭博。
最可能的不和諧音源就是首任參謀總長,現任樞密院議長,親手製造出了三個二元化的,弟子門生滿軍中的那位山縣有朋大將。
伊藤博文還真沒有把山縣有朋放在眼裏。不就是一個軍事指揮係統給你搞得支離破碎嗎?本老爺現在再給他拚起來就是了,一個戰時大本營製度在伊藤博文那兒就把個陸海軍二元化的問題給解決了;再把陸相海相也塞到大本營裏去,軍政軍令二元化的問題也沒了;至於政治軍事的二元化,老爺是幹什麼的?什麼,大本營裏麵沒文官編製?老爺本人不就是文官第一人嗎?這不,什麼事都沒有嗎?就你們這些窮酸在那兒嘰嘰喳喳,鹹吃蘿卜淡操心。
但是伊藤沒有認識到一條,他隻是憑自己的資格和威望在辦事,沒有從組織上解決問題。大本營製度雖然在甲午戰爭和後來的日俄戰爭時期到了作用,但是隨著明治維新的重鎮們逐漸退出曆史舞台,製度上的缺陷就顯現了出來,以至於到後來幾乎成了20世紀最大的災難。這是後話。
參謀總長是天皇的幕僚總長,天皇統帥陸海軍。這句話翻譯一下其實就是參謀總長指揮陸海軍。那伊藤還能幹什麼?人家伊藤有辦法,把個山縣有朋派到第一軍去當司令官。理由冠冕堂皇:這是日本第一次和大國打仗,咱哥兒們的腦袋全賭在這上邊兒在呢,作為陸軍的最元老,你不去最前線親自指揮,還有誰能擔此重任?其實伊藤的用心就是要把山縣有朋和當時的參謀總長小鬆宮彰仁隔開來,省得妨礙老爺我在大本營裏發號施令。
大本營裏麵可沒有文官編製,伊藤他就算是人在大本營他又怎麼發命令,命令誰呢?伊藤有辦法,你們不是都號稱聽天皇調遣嗎?本老爺我把天皇給調遣來,看你們還能怎麼整。一壯自己膽,二刹眾人威,這才是伊藤把大本營設到那天涯海角的廣島和把天皇也搬了過去的真正目的。
但是山縣也不能就那樣任人擺弄了。俗話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山縣可深知其中三味,一到了外麵,山縣又要開始暴走了。
伊藤博文的戰爭目的就是要爭取朝鮮的獨立,如果天照大神開眼再加上台灣就更好了。本篇之六裏麵提到的以川上操六參謀次長為首的參謀本部的“征清大作戰構想”中的在掌握黃海渤海製海權以後,日軍與清軍在直隸一帶的平原地帶決戰的計劃伊藤其實是不太同意的。因為伊藤博文不認為進攻北京,打垮清王朝是個好主意。把個清王朝給弄沒了,你和誰去談判去?而歐洲列強也不會容忍日本在中國大陸獨大,弄不好列強聯合幹涉一下,最後日本落個羊肉吃不著空落一身羊騷臭。所以伊藤博文在作戰的同時一直在尋找與清王朝談判的最好時機。
由於葉誌超等清軍將帥的無能,1894年9月16日,也就是大本營搬到廣島的第二天,清軍大敗於平壤。到了11月上旬,山縣有朋指揮的日軍第一軍攻到了鴨綠江邊,而另一支由原陸軍大臣大山嚴指揮的第二軍也在11月21日攻占了旅順。按照所謂的“征清大作戰構想”,此時應該就地築營,等待來春的直隸決戰,以來因為冬季作戰不便,二來因為日軍的兵站力量不足,後方供給不上。兵站不足的問題在朝鮮境內作戰時就已經暴露出來了。由於彈藥和糧食不足,日軍在平壤一帶是打得相當苦的,如果不是主帥葉誌超棄城而逃,朝鮮之戰鹿死誰手也未可而知。
而伊藤博文的想法則是戰爭應該結束了,他已經在尋找和談的機會了。但是山縣這時跳了出來,貿然下令進攻海城。海城是山海關的屏障,山海關失守則清廷的祖陵危矣。大清號稱“以孝道治天下”,怎麼說西太後不是東西也不會讓誰輕輕鬆鬆就把祖墳給挖了。所以清軍在海城一帶作戰異常奮勇。山縣在海城沒討著便宜。
這邊伊藤可急了,其實日本當時也已經到了極限。兩個月內不能停戰談和,日本就要先於大清完了蛋,這年頭,山縣還要擴大戰火,如何是好?
伊藤博文讓天皇發了一道詔書,說正在活蹦亂跳的山縣有朋你回來養病吧。山縣有朋看到詔書也一愣,心想這天皇陛下可真想著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病,人家天皇愣就知道。可這話說回來,自己到底是什麼病呢?管他,反正天皇聖明,回去查查沒準真能查出什麼病來,這就回去養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