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這話是犯上的,多田駿是參謀次長,可是參謀總長是泥菩薩皇族,那參謀次長就是總長,這事誰都知道。
到了1940年,由於米內光正首相堅決反對擴大戰爭,又被陸軍罷了工。陸相佃俊六辭職,陸軍不出人當陸軍大臣。由於“軍部大臣武官現役製”已經被廣田內閣複活了,這一下米內光正內閣隻好總辭職。
誰當下任首相還在扯皮的時候,佃俊六又跑到天皇那兒去上奏了,說下任陸軍大臣應該由東條英機來當。天皇這下可真的要昏過去了:怎麼東條的名字一出來,就肯定是荒唐無稽,不合情理的?這不,首相還沒人肯當呢,就有人巴巴的來送陸軍大臣了。
為什麼東條在主戰派之中會有如此人望?東條為了彌補他人笨這一缺點,不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說話還有個說相,總想弄個表現好。隻要他一開口,那肯定開打。
1928年3月1日,由陸軍省和參謀本部的少壯軍官們組成的“木曜會”召開第五次會議,由鈴木貞一主持,參加的有永田鐵山,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石原莞爾,根本博等人,內容是由根本博作滿蒙形勢報告。在討論時,陸軍省的東條英機中佐就發言說:“為了帝國的自存,必須在滿蒙確立完全的政治權力”。在回答“確立完全的政治權力是不是意味著‘奪取’”的質疑時,東條回答說:“是的,為了日本民族的生存,為了解決人口問題必須確保滿蒙。這樣會和蘇聯的南下政策衝突,可能引起日蘇戰爭,這時候中國可以作為兵站,同時準備和美國的戰爭”。
嘴夠硬的吧,這號人物當了陸軍大臣,能幹出什麼事來呢?
軍國幕僚——有一類戰犯叫“參謀”(四十四)
1940年7月22日,第二次近衛文麿內閣成立。在此之前的7月15日,陸軍提出了《伴隨情勢的推移的時局處理要綱》要內閣承認。
這個要綱有些什麼內容呢?
1. 支那事變的徹底遂行。
2. 南方進出。
3. 締結德意日同盟條約
組閣後的第四天,就隻花了三個小時,近衛文麿內閣就通過了這個“要綱”。都沒有經過討論,更不要說爭論了。
那麼一直被人看作刹車的海軍呢?
當時近衛首相問了海軍次官豐田貞次郎中將:“海軍不是一直反對三國條約的嗎?怎麼這次又讚成了呢?”
豐田中將的回答是:“海軍實際上現在還是反對三國條約的,但是現在國內局勢已經不容許海軍繼續反對了,所以海軍隻能讚成。”
當時的海軍大臣及川古誌郎在戰後東京軍事法庭出庭作證時說:“如果當時海軍還要堅持自己的立場來反對國內澎湃的支持軸心國的輿論,隻會進一步加強對立,因此在內閣會議上我作為海軍大臣的回答是‘海軍提不出別的名案來打開局麵’”。
其實海軍的情況並不僅僅是這樣,當時親德的海軍軍官也為數在與日俱增。海軍的開站呼聲已經快趕上陸軍了,海軍的變化以後再說。
德國到底出了什麼事呢?1940年7月2日,希特勒決定在取得製空權後,對英國進行登陸作戰。7月16日正式下達了作戰命令。到八月底,德國集中了2669架作戰飛機開始了英吉利海峽空戰。
空戰進行了兩個多月,結果是德國非但不能取得製空權,反而在9月15日英國空軍對集結從法國布列塔尼到比利時安特衛普的各港口準備用來在英國登陸用的船隻進行了大規模轟炸。所以在9月17 日希特勒不得不決定進攻英國的“海獅作戰”延期。10月12日正式決定了“海獅作戰”延期到第二年春天。實際上就是已經承認了對英國無法進行登陸作戰了。
可是希特勒得把事實瞞著傻日本,於是拉日本參加三國同盟的工作也就更加起勁了。而日本的陸軍的省部和一部分海軍到1941年初夏為止也拚命相信德軍一定會在英國登陸。海軍省軍務局第二課課長石川信吾大佐在其起草的《目前形勢下帝國海軍應該采取的態度》中就明確地以德軍在英國登陸勝利作為前提。
所以1940年9月27日正式在柏林簽訂了德意日同盟條約。親德派終於從《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陰影裏走了出來,被鬆岡洋佑外相一忽悠,那個大島浩又去德國當大使了,還是讓裏賓特洛甫和希特勒給裏外涮的鋥亮。裏賓特洛甫說一句:“希望日本軍隊進攻新加坡”,大島浩就趕著到處找門路幫場子,希特勒說一句:“德蘇關係不好”,大島浩就趕著往回傳達。大島浩發回日本國內的電報也和以前一樣,都是些“德軍在軍事上占絕對優勢”等老八股。
但這些老八股那些皇軍參謀們信,大家都覺得再不趕緊開打就太晚了。正好這時(1941年6月)希特勒又突然開始了“巴巴羅夫作戰”,進攻蘇聯了。剛開始可以說是勢如破竹,進出如無人之境,怎麼看怎麼覺得希特勒絕對要贏,這邊皇軍們也要和德軍們來一個“東西夾擊”,把蘇聯滅了他。
於是,1941年7月7日,德蘇開戰的十天以後,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中將就搞了“關東軍特別大演習”。這可不是一般的演習,那這是一場戰爭?也不是,是一個大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