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防政策委員會”出來,成員是陸軍省,軍令部的課長以上幹部。這個委員會分為四個委員會,其中最重要的負責戰爭指導方針的是第一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軍務局第一課課長高田利種,軍令部第一課課長富岡定俊,軍務局第二課課長石川信吾和軍令部作戰部高級部員大野竹二這四個大佐所組成。

就是這個“第一委員會”進行了對美開戰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信性的論證。其中特別是石川信吾大佐,他和陸軍的佐藤賢了一樣都是最右翼的政治軍人。從1941年3月佐藤當上陸軍省軍務課長以後,這兩人走得特別勤。一唱一和,吭瀣一氣,結果是海軍也和陸軍一樣地走上了不歸路。

戰後佐藤是甲級戰犯,而石川卻什麼事沒有。

從1941年初開始,石川寫了一篇《現在形勢下帝國海軍應采取的態度》,於6月5日提交海軍省和軍令部首腦。這篇文章是讓海軍最後下定決心的關鍵。

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日軍參謀們昏作中的典型作品,不知己不知彼,自吹自擂,自說自話。現在看起來就像笑話一樣,可當時就能迷惑人。

為什麼?首先是文中的一大堆圖表和數據。一般人隻要看到堆了一大堆圖表數據的東西,首先就是傾向於相信,你不相信怎麼辦?要不然你一個一個去對,沒人有那閑工夫,加上又不是那方麵的專家,你隻能聽他的。

都是些什麼數字呢?大米,燃料,重要戰略物資和運送能力。你要是認真地查證一下那些數據,就知道全是扯淡的夢話。比如石川大佐說聽了他的話去打蘭印,到第三年不但不會缺油,還能有富裕油出來,沒準能倒個小買賣。

實際上後來在1942年2月,陸軍真的出動了空降兵占領了荷屬東印度的瓦倫班油田。但是就僅僅在當年能把油運回來,後來由於製海權和製空權的喪失,到了1945年時是一滴也沒有運回來過,日本運輸能力的損失率是100%,而石川論文裏估計的運輸能力損失率隻是10%。

可是人家石川大佐認為問題不在這兒,他認為:“全麵的綜合把握是困難的,物資的動態推移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使其預測變得極為困難”,所以,“用數字表達極為困難甚至不可能的國力實際判斷來作為決定和戰的唯一條件是極為危險的”。嘿嘿,你不要老是說國力國力的,那玩意兒說不清楚,所以從此以後就不準說!誰說誰是“失敗主義者”。

接下來就是對局勢的分析,都已經到了1941年了,頭年九月希特勒就已經放棄了“海獅行動計劃”,可是這些希特勒的東洋教子們還在狂信德軍肯定會在英國本土登陸,用石川的原話就是“德國對英登陸作戰肯定成功”,所以英國不足懼。至於美國呢?既然德國能把英國打下去,那麼美國的選擇也就隻有二中選一:和德國言和,保持中立;或者是和德國翻臉,去救本家大叔英國。不管怎麼說,反正美國不會卷入南太平洋事務。

所以,結論是:“帝國海軍在當今重大時局之際,決不能動搖帝國諸施策,更應采取強硬對策,表明我們的戰爭(含對美戰爭)決心”。

所以當時任海軍航空本部長的前海軍軍務局長井上晴美看到這個報告以後說:“第一委員會有百害而無一利”。這話沒錯,到現在隻要是研究太平洋戰爭的人都認為海軍第一委員會罪該萬死。

海軍同意了第一委員會的這個報告以後不到一個星期,6月11日陸軍也提出了一個“有關南方施策問題”的報告。

這個報告的主要內容是:

1. 為了東亞安定防衛,迅速建立與法屬印度支那的軍事結合關係。

2. 進行為了軍事進駐的外交交涉,在外交交涉不成的情況下武力進駐。

3. 如果英美荷有妨礙行為,則不辭“賭”一場和英美的戰爭。

應該說,陸軍這時比海軍第一委員會還是要清醒一些,用了這個“賭”字。陸軍在中國大陸的戰爭泥潭裏得到的經驗似乎還有點用,而海軍第一委員會卻好像已經看到了勝利的光景了。

6月24日,大本營決定了《伴隨形勢的帝國國策要綱》,7月2日的禦前會議上,正式通過了這個要綱。陸軍隨即在海南島的三亞編成了以近衛師團和混成第21旅團為主力的第25軍,司令官為飯田祥二郎中將。

7月21日,法國維希政府同意了日本方麵的要求。7月28日第25軍的先頭部隊,接下來7月29日第25軍主力在南部法屬印度支那登陸。

沒有發生任何武裝衝突。

可是美國人的反應,出乎日本人的想象。

本書由4020電子書(www.4020.com.cn)發書人 once918 搜集整理上傳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五十一)

“日美諒解案”被鬆岡洋佑攪黃,6月11日芳澤謙吉的荷屬東印度工作也告最後失敗。

這天,陸海軍聯合首腦會議上,提出了一份叫《關於促進南方施案的提案》。從現在起,要幹正事了,不去搞唧唧歪歪的外交了,皇軍要用自己的雙手弄出石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