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或者傷病死(也還是因餓而起)的。

中途島海戰之前,打的都是一些殖民地的看守部隊,打的順利也看不出多少是由於那些陸大畢業的精英參謀的指揮有方。從所羅門戰役以後,美軍是在真的反攻了,這一下那些精英參謀們狂妄,無知而又無能的底牌就全被揭出來了,流傳下來的,是一個又一個近似於笑話樣的戰例,付出的代價是一百七十萬日軍的性命。

據1976年日本厚生省的統計,二戰中日本的死亡人數約為500萬人,其中戰死350萬人,海外戰死240萬人。其中在中國大陸戰死465,700人,中國東北即所謂滿洲245,400人,朝鮮半島53,500人。其餘都是在從夏威夷島到台灣這一片太平洋地區被同盟軍消滅的。而瓜達卡納爾島對皇軍們來說,是地獄的開始。

當時日本陸軍從東條英機以下,莫名其妙地信奉一種不知是誰創造出來的理論,說是美軍的反攻要等到1943年8月以後才能開始。不知道根據在哪兒,反正皇軍參謀們是誌壯深信不疑。

可是1942年8月7日,參謀本部作戰部參謀井本熊男少佐(陸大46期)得到軍令部作戰參謀通報,說美軍在瓜達卡納爾島登陸了,海軍建造中的機場沒了。井本趕緊向作戰課課長服部卓四郎大佐報告,可是當時作戰課的參謀們都不知道這個“瓜達卡納爾島”在什麼地方,有什麼用,隻好再向海軍打聽。

海軍就說了這地方可重要了,占領了這個島就能把美國和澳大利亞隔開來,咱們就高枕無憂了,上島的美國鬼畜不多,就2000。

於是作戰課就命令在新幾內亞的拉包兒的第17軍司令官百武晴吉中將(陸大33期)去解決問題,並且給出了具體指示:“用一木支隊和海軍陸戰隊,一定要把機場奪回來”。從參謀總長杉山元到百武晴吉,誰都沒有認為這道命令有什麼問題。

這個一木清直大佐的一木支隊,中國人可不陌生。就是挑起7.7盧溝橋事變的那支部隊,這次本來是去參加中途島登陸的,結果被美軍給打的丟盔棄甲,登不了陸,就在關島閑著在,所以參謀本部想起來給他們找點活幹。

一木大佐把手下的2400人分成兩個梯隊,帶著第一梯隊總共916人,兩門三八式炮,八挺重機槍於20日晚上登了島。

登陸後,留了116人看守灘頭陣地,其餘800人糊裏糊塗就朝機場去了,第二天早上一點人數,就剩了23個。包括支隊長一木清直大佐在內的777人去見了天照大神。

這個“777”老讓老冰覺得是不是冥冥之中有報應。

而參謀本部一直到25日才知道一木的第一支隊全部報銷了。

有一類戰犯叫“參謀”(五十九)

於是參謀本部又派川口清健少將(陸大34期)帶第35旅團司令部和第124聯隊共4000人組成川口支隊和一木支隊的殘餘再次於9月初登島,人上去了,重武器可基本沒上去,上去了的重武器在熱帶叢林也動不了。

這次的川口比上次的一木運氣好一點,沒被全殲。就部隊全部打散了,大家各自為戰。川口向大本營求救,說美軍有5000人(其實當時已經有18000人了)。打不過,得想法子增援。

再派,這次派個狠角,丸山正男中將(陸大31期)指揮的第二師團去。

為什麼說這回是個狠角呢,隻要看看他的部隊編號就知道資格夠老:第二。曆任師團長中有乃木希典,東久邇宮稔彥王,梅津美治郎和岡村寧次;參加過甲午,日清戰爭,在來南洋之前參加過9.18事變,7.7事變,察哈爾作戰,台兒莊戰役。

登陸還是成功了。但和川口支隊一樣,由於缺乏登陸支援工具,重炮和坦克上不去,隻上去了小口徑火炮和幾輛裝甲車。上去了以後,沒有工程機械,沒有地圖,又給打散了。

上去了幾門小口徑火炮和裝甲車,但是炮彈上不去。再看美軍這邊,老冰看過幾張拍攝於1980年代的照片,瓜達卡納爾島上,美軍沒用完的炮彈還是堆積如山。

隨丸山師團登陸的還有一位名人:大本營參謀辻政信中佐。

他來幹嗎來了?來指揮被打殘了的川口支隊和一木支隊殘部。沒多久就和川口少將吵起來了。這邊是大本營參謀,大本營護犢子,把川口少將給撤了職。結果這件事一直吵到戰後,大家互相寫書,說是對方胡鬧。誰要是看辻政信的書,裏麵有一位“K少將”的,那就是在指川口清健少將。

這邊第二師團又給打殘了,大本營在11月初又往島上增援了由佐野忠義中將(陸大34期)指揮的第38師團。海軍的護送艦隊和美軍艦隊打了一場“第三次所羅門海戰”以後總算把第38師團所剩下的2000人送上了瓜達卡納爾島,可是沒有重武器,就隻有隨身帶的四天口糧。

從此島上日軍和島外就被美軍隔離開來了。來的補給運輸船全部被美軍炸到海底,就隻有高速驅逐艦乘著夜晚偷偷摸摸地給島上捎點口糧。美軍管這種驅逐艦叫“東京特快”,而日本人則幹脆稱之為“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