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畫家唐伯虎(2)

因此欣賞的方法也就不同了,中國畫多采用的是線描,不注重表象,而注重意象,中國畫從意境上去欣賞,就如欣賞唐朝周昉的國畫《簪花仕女圖》,此畫展現了唐代宮廷嬪妃驕奢閑適生活的一個側麵。全圖分為“戲犬”、“慢步”、“看花”、“采花”四個情節,圖卷右起是一位身披紫色紗衫的貴婦,手執拂塵側身轉首逗著一隻搖尾吐舌的小狗,兩人形成響應,另一貴婦凝視著手中的小花,好像在沉思,身後站著一個手執長柄團扇的侍女,低眉順眼,再向前又一貴婦手裏捏著一隻蝴蝶,回首望著悠閑的白鶴,遠處還有一位身披自紗的貴婦,娉婷而來。整個構圖遠近高低,錯落有致,人物形象則豐腴肥碩,神態安閑,線條細勁流暢,風姿畢現,用色也富豔濃麗,顯出肌膚的質感和服飾的輕薄,用寫實的表現手法充分傳達出雍容的情致。

再如北宋畫家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十二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描寫了在清明節這一天,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各階層在城郊一帶的種種活動。全卷選擇城外沿河兩岸和城內大街的主要場麵,畫卷以靜寂的春郊景象為開端,較繁忙的街道和柳蔭下停泊著貨船的汴河同時進入畫麵。一座宏偉富麗的城門樓橫斷畫麵,城裏大街,又是另一種繁榮而安詳的景象。畫家以生動形象刻畫出五百多餘人物,不同類型的船隻、車、橋梁,市街店鋪、民居不可勝計,尤其重點刻畫了當時交通命脈的汴河運輸情況和勞動者的艱苦生涯。充分表現了當時的社會風俗和都市、郊區人民的生活麵貌。這幅畫實為我國古代繪畫的瑰寶。

從上兩幅名畫我們可以體會到,欣賞國畫應從構圖、線條、神態、氣勢、用墨輕重等方麵來欣賞,再如明朝範寬的《溪山行旅圖軸》,此畫采高遠法,圖大景寬,氣勢逼人,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是-件有深遠影響的不朽傑作。此山石以粗壯有力的線條勾畫出山石堅硬的質感和結構,畫出了"山之骨",山體的雨點采用較幹的技法畫出短而密集的線條,下部叢樹作不同的夾葉,枝幹用筆粗壯、堅硬。山頂的密集叢林用疏鬆的圓點和短枝椏組成,濃淡幹濕和墨點的疏密、聚散恰到好處。此畫充分顯示了中國國畫的藝術風格。

中國畫名作多,流派也不少,我們要欣賞就欣賞有代表性的珍品,如:唐朝:閻立本《曆代帝王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周昉《揮扇仕女圖》、《調琴啜茗圖》,張萱《搗練圖》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宋朝: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元朝:吳鎮《秋江漁隱圖》、王蒙《葛稚川移居圖》明朝:沈周《廬山高圖》,仇英《桃源仙境圖》,唐寅《孟蜀宮妓圖》,呂紀《三思圖》,範寬《雪山蕭寺圖》清朝:胡湄《鸚鵡戲蝶圖》,焦秉貞《仕女圖》,梅清《高山流水圖》近代:張大千《美人圖》,徐悲鴻《奔馬》齊白石《蝦》,蔣兆和《流民圖》西方的油畫,是用五顏六色的油畫顏料畫出來的,確切地說是抹出來的。因此欣賞油畫,最忌的是貼畫麵看,那樣你隻能看到是的一堆亂七八糟的顏料,你要站遠一點,那樣才成像,什麼東西也就出來了,就像照相機照出來的相片一樣逼真。掌握了視覺欣賞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怎樣來感受油畫的內在蘊含意義的延伸。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這幅畫我們得欣賞,它是古典主義畫派最著名的畫之一,多少世紀來,人們一直在談論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確神秘:它似乎在變化。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麵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為了表現這種神秘的微笑,達·芬奇畫了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