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辭賦,是中國文學一個獨具特色的文體,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文化與精神遺產。辭賦源起於晚周,興盛於漢唐,流傳兩千多年。它曾是一代文學的主流,熾盛一時,業績輝煌,留下了許多傳世名篇,成就了不少辭賦大家。雖然自五四後辭賦文學一度沉寂荒疏,幾乎銷聲匿跡,而在鄧小平倡導的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尤其是21世紀,中華辭賦又再度呈現偉大複興的局勢。
在中華辭賦複興而走向新的輝煌進程中,論其首功與巨大貢獻,不能不說應歸功於順曆史潮流、承時代召喚而率先點燃中華辭賦複興與革新之星火的潘承祥先生,以及率先發起和鼎力推進中華新辭賦創作運動的中華辭賦家聯合會。同時還有不少辭賦研創組織,有關辭賦創作的報刊、網絡也相繼問世;各地辭賦征文、辭賦創作講座、辭賦研討等不斷湧現。辭賦作品越來越多地見諸各地報刊、網絡與電視媒體。中華辭賦作家隊伍也逐步發展起來,老中青皆有,海內外遍布,推動著中華新辭賦不斷發展。在此,筆者試就如何抓好中華辭賦革新,促進中華辭賦大發展,談一些個人淺見。
一、緊扣時代脈搏,是推動中華辭賦發展的根本。
人們常說,國運昌,而文化興。任何一種文化的興盛,都是某一時代的必然產物。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國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社會較為穩定,環境相對寬鬆。這是我國當代文化、文學事業包括中華新辭賦不斷繁榮興盛的根本和基礎。
當前我們正處在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中華不斷崛起,民族正在複興的偉大時代,要推進中華新辭賦的大發展大繁榮,我們的辭賦組織,以及辭賦作家,必須要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時代精神,去創作更多更好而符合時代要求、反映民眾心聲的新辭賦名篇佳作。現代人寫賦,要為現代人閱讀,要被現代人欣賞。因此,在辭賦創作中,在題材選用,或語言選擇,以及主題、立意等方麵,都要有時代氣息,符合時代潮流;在寫景、狀物,或抒懷、記事,以及或褒或貶等方麵,都要有時代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如果現代人寫的辭賦,不被現代人喜愛,不被現代人傳誦,就不大可能有多大的文學價值和生命力。反之亦然,一篇現代辭賦作品,如有更多現代人喜愛和傳誦,必將是流芳百世的佳作。
二、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是推動中華辭賦發展的關鍵。
中華辭賦,是我國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是其他任何國家的任何語言文字都難以企及的文體。班固《漢書·藝文誌》雲:“不歌而誦謂之賦。”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曰:“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誌也。”中華辭賦,也可以說是一種古老的文學體裁。在兩千餘年的曆程中,由於許多辭賦大家在遵循辭賦基本規律和特征的基礎上又不斷對其革故鼎新,遂使中華辭賦得以不斷發展和繁盛,深受不少民眾的喜愛,得以流傳至今。
在新的曆史時期,我們要推動中華辭賦的大發展,使之真正成為我國文壇一朵燦爛的奇葩,深受更廣大民眾的喜愛和傳誦,就要努力踐行中賦聯提出的“宏揚國學,革新辭賦,創研並舉,追求卓越”的宗旨,切實做到繼承與創新相結合,創作更多優秀的受民眾喜愛的辭賦作品,在中國文壇振臂高呼,獨樹一幟。辭賦有別於詩、詞、散文等文體。我們要認真把握辭賦“鋪采摛文,體物寫誌”的本質特征,遵循辭賦創作的基本規律,並順應時代精神不斷創新,使辭賦作品成為“立意高遠,氣勢恢弘,語言華麗,句式工整,音韻鏗鏘”之美文。現代辭賦,就要有現代的生活氣息,就要有現代的華麗文采。在語言文字方麵,要用典但不宜過多,盡量不用冷僻字詞。在行文格調方麵,要華美明快,生動簡約,不要晦澀費解。在主題方麵,要有良好意境,要有深刻內涵。一篇新辭賦,既有傳統的古風古韻,又有時代的新詞新意,那才可能算得上是優秀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