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是我們本不願意打卻又不能不打的一場戰爭。朝鮮的存亡與中國的安危密切關聯。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中國支持朝鮮不僅是道義上的責任,而且也是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不得不同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直接武裝較量。通過這場較量,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誌,醫治了當時相當一部分人的“恐美症”。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
20世紀90年代,楊尚昆撰寫回憶錄時,擬將這場戰爭始末列為其中篇章之一。1997年5月3日,他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央軍委辦公廳的幾位老同誌回憶了有關抗美援朝的往事。
三駕馬車,那兩匹馬一定要拉,我們不拉怎麼得了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蘇軍進入朝鮮。原來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堅持抗日遊擊活動的金日成等同誌也回到朝鮮。按照美蘇達成的協議,9月,美軍進入朝鮮南部,雙方以北緯38度線作為分別受降的分界線。1948年8月15日,美國扶植李承晚集團在38度線以南成立大韓民國。隨後,9月9日,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在38度線以北建國。朝鮮半島從此形成分裂的局麵。“三八線”由受降的分界線變成軍事分界線。
按照美蘇協議,蘇軍於1948年底全部撤出了北朝鮮;半年後,美軍雖也撤出了南朝鮮,但是卻留下了一個龐大的軍事顧問團,並繼續武裝李承晚集團。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持下,不斷地在“三八線”附近挑起軍事摩擦,揚言要以武力統一南北朝鮮。1950年1月,李承晚集團同美國簽訂《美韓聯防互助協定》,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在北朝鮮方麵,金日成也曾於1948年、1949年兩次要求同蘇聯締結朝蘇互助友好條約,斯大林因怕刺激美國,未予同意。1949年4月,北朝鮮獲悉,美軍即將撤離南朝鮮,李承晚集團將於美軍撤離後向北朝鮮發起進攻。為此,金日成一麵要求蘇聯火速支援武器裝備,一麵派人到北京,請求我在兵員上給以幫助。毛澤東表示,如果李承晚集團敢於挑起戰爭,我們將給予北朝鮮以援助。待我國解放戰爭結束,完成全國統一大業後,中國軍隊裏的朝鮮族官兵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考慮編入朝鮮人民軍問題。毛澤東還明確指出,要爭取實現全朝鮮統一,但從當前的國際形勢看,近期內還沒有必要采取行動。6月,李承晚集團公開叫囂,準備給北朝鮮一次毀滅性打擊。與此同時,杜勒斯也跑到朝鮮,秘密視察了“三八線”,並宣稱美國將對李承晚集團反對共產主義的行動給予道義上和物質上的支持。朝鮮半島的局勢驟然緊張。
1950年初,杜魯門發表關於南朝鮮和台灣不在美國防務圈內的聲明,使斯大林解除了顧慮,開始考慮從根本上解決朝鮮問題,加快了武裝人民軍的步伐。3月,金日成秘密訪蘇,表示朝鮮人民軍有足夠的力量統一朝鮮半島,斯大林對此表示樂觀和肯定。5月13日,金日成來華向中共中央通報他秘密訪蘇和斯大林已同意他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毛澤東當即表示,這是一個重大問題,我們要向蘇方核實。隨後緊急約見蘇聯駐華大使羅申,請他報告斯大林證實金日成的說法。第二天,羅申拿著斯大林的回電求見毛澤東,證實了此事。毛澤東對金日成說,我們不是敵人的參謀長,要多設想可能發生的情況。為了準備應付萬一,中國人民解放軍準備在鴨綠江我方一側部署三個軍的兵力,如果美國出兵,隻要他們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過鴨綠江;如果美國越過“三八線”,我們可以考慮以誌願軍的名義出兵參戰。金日成對此婉言謝絕,信心十足地說:中國沒有出兵的必要。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終於爆發。戰爭爆發的第二天,杜魯門就宣布美遠東空軍、海軍參戰支持李承晚。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稱派第七艦隊開赴台灣海峽阻止我國解放台灣。7月7日,美又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以美國侵朝軍隊為主,糾集16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入朝支持李承晚集團擴大侵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