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七日的時間就過去了。
七日之後,正是欽天監推算出的祈雨吉日。
早在祈雨開始之前,欽天監的大臣就不斷在為祈雨儀式進行準備。根本就不需要他們過多的宣傳,因為之前連續幾個月的大旱,百姓們早就叫苦連天,如今得知太子要代替皇上開壇祈雨,自然有大批的百姓主動的前來觀禮。
祈雨儀式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在帝都的天壇裏進行的。由太子親**香沐浴,進行禱告儀式,祈求上蒼降下甘露,撫慰受災的百姓。當然,在太子進行禱告儀式的時侯,文武百官也要在祭壇的附近跪拜,以摯誠之心感動上蒼。
另一部分則是在街市上的,百姓們也可以參與的普通儀式。由欽天監挑選出來吉時出生的女子,穿著專門定製的祈雨服,帶著祈雨童子一起,沿街掃土,用柳條播撒清水。還有一群青年緊隨其後,抬龍王,打旱魃等等。
因為祭天時間比較急切,所以祈雨的道場並不是專門搭建的,而是借用皇上祭天的祈穀壇。祈穀壇是以往舉行祈禱穀大典的場所。通常,皇上會在此處祭祀皇天後土,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不過,如今大元已經連續大旱數月,祈穀反倒不如祈雨更適合一些。
祈禱穀壇為三層,占地麵積也頗廣。三重的藍琉璃瓦,圓形屋簷,攢尖頂,寶頂鎏金,顯得莊重而華麗。
開壇祈雨的這天,太子爺一身袞衣和冕,鄭重的寫好祭天的祝文。然後。宮女和太監便紛紛上前,擺好各種三牲祭品——整牛,整羊,整豬;還有酒、果、菜肴等大量食物,以及玉、帛等貢品。
等到吉時一到,禮部的專職官員便開始鳴起了太和鍾,等太子莊重的走上了祭壇之後,鍾聲才止了下來。
鍾聲剛止,鼓樂聲起,太子焚香。對諸神進行三叩九拜。
在太子開始祭天的同時,街道上的百姓們也開始了“行雨”之禮。一群人敲鑼打鼓的在前方開路,隨後便是吉時出生的女子沿街掃土。還有那些青年男子抬龍王、打旱魃。
太子行過了叩拜之禮,便站在法壇前麵,朗聲的誦讀祝文:“大元久旱無雨,河道幹涸,田地開裂。水井無水,莊稼枯黃,百姓民不聊生,六畜飲水無源……宇文煊特此參拜祭奠,以求蒼天降雨。”
太子誦讀的聲情並茂,說道百姓的痛苦之時。簡直恨不得痛哭流涕。然而就在這時,天上卻突然傳來了一聲驚雷,讓所有人都變了顏色。
烈日當空。晴天驚雷,這……這……這是何故?
而且,這驚雷不早不晚,正是太子禱告結束的時侯!
“天哪!天神怒了!”有位大臣驚呼了一聲。
隨即,文武百官們全都沸騰了起來。這一聲驚雷。就仿佛往熱油之中澆了一瓢水,霎時間就炸開了鍋。這些文武百官雖然沒有亂喊亂叫。但是這麼多人竊竊私語,也讓場麵變得失控起來。
太子的雙手緊緊的攢起,他用力的握緊了手心,整個指節都因為用力過度而變得發白。他的臉色一片鐵青,雙眼圓瞪,死死的盯著這失控混亂的場麵,嘴唇都已經哆嗦了起來。
天神怒了!太子的心中不停的回蕩著這句話。
他想到了祭天之後會下雨,也想到了祭天之後不會下雨。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祭天禱告的同時,上天會降下驚雷霹靂,表示對他的不滿!
這算什麼?蒼天震怒,驚雷示警?!
嗬嗬,這老天爺還真看得起他!他竟然能博得上天一怒!
可是,若不是天神震怒,又怎麼解釋這晴天驚雷?
即便此刻,天上仍舊是晴空萬裏,豔陽高照,天氣悶熱的一絲風也不透。在這種天氣,怎麼可能會有驚雷?這如果不是蒼天震怒,又能是什麼?
與天壇中的文武百官不同,街上的百姓卻是沒有太大的混亂。相反,他們似乎是被這晴天驚雷劈傻了,一個個全部呆立當場,木木的抬起頭,看著仍舊晴空萬裏的天,不知該作何反應。
打雷了!打雷了!竟然真的打雷了!
在“祈雨”開始的時侯,竟然就出現了驚雷聲!
要知道,京城的百姓已經有好幾個月沒有聽到驚雷聲了!
可是,如今驚雷聲是有了,風和雨又在哪裏呢?
百姓們仰望著天空,那一片豔陽高照的天上,隻有幾朵潔白的雲朵漂浮著,根本就不像是要下雨的模樣啊!
這賊老天,不會幹打雷,不下雨吧?
又或者,是因為他們的誠心不夠,還不足以到降雨的程度?
祈雨的隊伍隻停頓了片刻,百姓們就又開始敲鑼打鼓,繼續未完成的“祈雨”儀式。百姓的想法沒有官員那麼複雜,打雷,下雨,不過是最自然的天氣反應,他們根本沒往別的方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