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教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這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家長在這方麵都能做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父母的言行直接影響了女兒的思維和思維模式的形成。家長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很難想象一個一麵在電腦上玩著遊戲、一麵督促女兒用功的父親,能給她帶來積極有效的影響。我們也想象不出一個自身都渾渾噩噩、不思進取的父母,能培植出孩子的進取心。因此,作為父母,應該有一種意識:夫妻間相互尊重、相親相愛,是在培養孩子的愛心;對老人體貼關懷、噓寒問暖,是在培養孩子的孝心;對孩子的不良情緒及時反應、耐心疏導,是在培養孩子的細心;在生活中永不言敗,在工作中努力進取,是在培養孩子的信心。當我們勤奮時,孩子學會刻苦;當我們堅強時,孩子也學會了麵對挫折;當我們豁達時,孩子也少了一點斤斤計較;當我們與人為善時,孩子也學會了協作。而這些品質、修養、意誌、人際交往等方麵的成長,是孩子一生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因此,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爸爸和媽媽都應發揮在教育女兒方麵的性別優勢
在教育女兒方麵,父母的作用是不同的。一個內心積極健康的父親,對於女兒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一個樂觀、慈愛的母親,則對於女兒安全感的建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社會適應不良的容易退縮,脆弱;缺乏安全感的女孩,對人缺乏信任,感情冷漠。
父母要認識到自己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特殊作用,並時時保持主動地位,揚利除弊。
女孩有著她們先天的性別特征。所以,每個爸爸媽媽給予女兒的,應該是完全具有符合她們生理特征的愛和哺育。
從母親那裏,女兒得到的不僅是生命,還有自己可以效仿的榜樣。母親的聲音是女兒一生都不會忘記的歌。母親的眼神裏閃爍著女兒的心靈。
母親撫養孩子是絕對神聖的。對於女人一生的評價,並不完全在於她的事業,應該是她自己的身體、思想、自我、家庭。告訴她怎樣去實現她的價值,這才是最重要的。母親不僅要把母親當成神聖的責任,也要把這種自信傳輸給女兒。
美國和新西蘭心理專家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父女關係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到女孩青春期發育。即要麼促使女孩正常或提前到達青春期,要麼延遲女孩跨入青春期的門檻。
有關專家通過對美國173名女孩及她們的家庭情況所作的調查表明,與父親關係特別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遲於那些與父親關係一般或關係不太好的女孩。盡管遺傳基因和飲食鍛煉等因素會對孩子的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這一研究卻表明,家庭關係等社會因素同樣會影響孩子的生理發育。
研究人員是從這些孩子滿5歲時開始進行調查的,在長達8年的時間裏,調查人員詳細觀察了這些女孩的家庭生活環境,以此了解和評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這其中主要包括父母對孩子是否禮貌,是否時常進行鼓勵等行為方式的調查。
隨著女孩年齡的增長,研究人員發現,年幼時女孩與父親之間關係的好壞與她們進入青春期的早晚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雖然母親與女兒的關係也會對孩子青春期發育產生影響,但結果卻遠不及父親對女兒的影響大。
沒有父親的女孩或受到父親辱罵的女孩其青春期發育較早;而父女關係較好的女孩青春期發育較遲。這表明父親在生活中對女兒關心程度的高低和情感投入的多少不僅影響女兒的生理發育,還會影響到女兒的心理發育。
研究人員認為,女孩青春期發育的提前是父親對女兒關心程度不夠的一種反饋。這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精神上的相對貧困引發生理上的提前早熟呢?女孩子過於早熟將會伴隨過早的性生活和生兒育女,這也是各個國家少女母親增多的原因之一。這種情況既不利於下一代的成長,也不利於少女母親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