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了悟玄機生活禪14(1 / 3)

(四)禪修時如果心依然狹隘,不開展廣闊的放鬆狀態,就將遊移於兩種極端之間:一端是壓力與擔憂,另一端是禪修的對象物,緊迫感隨之而來。以輕鬆、開放的心禪修時,很容易就能完全投入禪修的對象物,因為心隻專注於一件事。但過於放鬆時,心又容易渙散。所以必須設法找到最有效的放鬆程度,以不鬆不緊的方式維持警覺。

六、真正的無形之敵——自我與五毒

心和天空很像:沒有形式、沒有實質,沒有範圍和大小,沒有中心,也沒有邊界,心是無限的。但是,我們把無限縮減為有限,並因而局限在所謂的“我”的狹隘領域之中,以此虛幻的並不存在的自我來認定自己,並作為一切關係的中心及標準。一切肉體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由我執產生五種基本毒素:愚癡、貪執、嗔惡、嫉妒及傲慢。所有確定它的存在及對它有利的事物,都變成我們執著的對象,反之,一切威脅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變成敵人,都成為嗔惡的來源。自我的顯現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現象的真正本質,它使我們無法分辨真相與幻相。就這一點來說,我們是愚癡的囚犯。自我也使我們對任何領域內,可能形成競爭的人,產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優越,這就是傲慢。

七、保持耐心、恒心及規律

禪定已存於心,它是一種潛在的狀態,上師隻能指出這種潛能,並提供我們將之由內開展出來的方法。一般初學者相當向往禪修,亦很有信心,並具有必要的理解力,卻很難持續修習。他們對禪修之道往往缺乏絕對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恒心。修習禪定的初衷,往往混雜著期盼迅速獲得非凡之內在覺受的強烈願望。這種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無諸多美妙的覺受,也無非凡的境界升起。當厭倦感影響到禪修時,與其因沮喪或興趣索然而放棄,不如休息一下,讓心放輕鬆,然後再繼續禪修。

初學者應該限定自己較短的禪修,每座十或十五分鍾就好。一座禪修縱使進行得很順利,也應該停下來。時間足夠,可以在休息之後做第二座。一連串短的禪修,比一次冗長的禪修要好。一座較長的禪修即使開頭很好,初學者也很容易陷入困難或感到疲乏。

八、三種障礙

(一)貪戀世俗。覺知身體及外相一切都是無常的,快樂終將會轉變為痛苦,同時一切現象都缺乏真實性而隻是自心的投射造作,可克服禪修的第一種障礙——對這個世界的貪執。

(二)缺乏信心。藉由吸收資訊升起一種初步的信任,以及開展極為重要的實修來增強鞏固信心可克服第二種障礙——對佛法及傳法上師缺乏信心,不相信佛法是唯一能契入自心本性的方法。

(三)渙散。覺知念頭的升起,既不追隨,也不試圖阻斷,隻是不理會它,不執著念頭是真實的,念頭就沒有任何影響力。當我們不去理會或幹涉念頭的來與去時,我們的心並不會因念頭的升起而有所衰損,也是不會因無念而有所提升。讓心輕鬆地安住於當下,可克服第三種禪修的障礙——渙散。

九、止

平息沸騰的念頭,然後自在地停留在平靜狀態中稱為“止”。

(一)禪修的前行(“十二個要點”構成了理想的禪修背景)1、四種基本思維,又稱為四正念轉心或四共加行。無常 人身難得 業報因果 輪回是苦。專注地思考並徹底了解這四種重要概念,否則不可能達到甚深的禪定。

2、四不共加行。皈依及發菩提心(穩固對佛法的向往並增長信心)金剛薩埵清淨業障法獻曼達福德資糧積聚法累積智慧的上師相應法

3、四種因緣條件。起因:覺知輪回本質是苦,並渴望了悟心之究竟本質(大手印)及獲得究竟之解脫。主因:跟隨一位指引修持之道的上師(人身上師、法教上師、法相上師、法性上師)。正因:明確了解禪修的目的及方式,免除任何附會或造作的意念,讓心不渙散、自然地安住在本然的狀態中,不做任何增減,重新發現心原本的狀態。

要因:鏟除期望與憂慮。

(二)身的安置“七支坐”(正確的禪修姿勢能保持能量通道的端正)雙腿交盤結金剛跏趺坐:左足先放置在右腿上,右足再交叉放置在左腿上。無法采取這種坐姿時,菩薩坐姿也可以:左腳彎曲緊靠右蹊部,然後將右腳平放在左腳前方。

背挺直如箭。

雙肩平展如秀鷹的雙翼。

雙手結禪定印:右掌安置在左掌上,兩掌皆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