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首富
一、主人傳奇色彩的經商之路
從太原往南九十華裏,就到了太穀縣城。
太穀城,真有名,鼓樓蓋在城當中。東寺園裏遊九曲,田兒後頭絞活龍。在老城,還可以看出這鼓樓乃是從前全城最高的建築。以它為中心的十字街,縱橫南北,兩側都是老式的店鋪門麵,述說著昔日的繁華。
出縣城西關,約有五裏地,有一個環境優美的村子,名為程家莊,這是孔祥熙的出生之地。
村子裏有個遠近聞名的井兒院,這是孔家的老宅,土地改革時分給了一戶貧農。由於上麵的政策,幾十年來這裏一直保持了宅院的原貌,鄉親們一直也都盼孔祥熙和宋靄齡以及他們的子女有一天能回到老院看看。然而孔祥熙和宋靄齡自1947年離開大陸,再也沒有回來過。如今他們已經相繼謝世,再也回不來了,有人說他的靈魂曾經回來過,畢竟這是生他養他的故鄉啊!當然陽世之人難證陰間之事。但他們在太穀出生的大女兒孔令儀健在,還有小兒子孔令傑和他們的後代,總有一天會回到這裏看看吧。
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座院子。
在黃土高原上,水是很寶貴的,並不是哪裏都能打出有水的井。這個院裏緊挨著北上房的前麵,有一口甜水井,它給院子的主人帶來極大的方便,特別讓周圍的鄰居羨慕,因此遠遠近近的人都知道這個院子的特殊名字——井兒院,它的主人當年更是以此為自豪。這口普普通通的水井帶來的不僅是生活的方便,更主要是一種象征,一種與眾不同的福祉的象征。這口水井和當年宋靄齡的父親宋查理在上海虹口郊區選擇的砂環水繞的建房地址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的主人相信這福氣總有一天會在產生他們出人頭地的後代這一點上顯現出來。
這座院子有兩進,前院主要是農家必需的輔助生活設施,後院才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在北方農村,更多的建築格局是人住的院子在前,那些輔助的設施放在後麵,那樣給外來人的視覺印象好一些。當然井兒院這種布局也是常見的。布局方式不能說明主人的主觀意圖,隻能說明當時受到某種客觀條件的製約,不得不這樣安排而已。
在後院,北屋是上房,一明兩暗。西屋是廂房,進深很小,窄窄的一溜兒。北頭靠近水井的那間小屋裏,朝東盤著一盤北方最普通的農家土炕。後來躋身於舊中國四大家族並成為中國首富的孔祥熙,1880年就誕生在這裏。
太穀地處黃土高原腹地,屬內陸型高原氣候,冬冷夏熱,無霜期較短,傳統的農業很難使人富足。改革開放後,經專家研究確定,這裏特別適宜種植西瓜。這裏出產的西瓜,可能與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等因素有關,個大、皮薄、瓤甜、汁多,在北方城鄉頗負盛名。石家莊、太原、鄭州以至西安,天氣轉涼後的一個時期,太穀西瓜是很響亮的牌子。8月初秋,隻見滿眼的土地都是瓜田。縣城裏西瓜價錢的便宜讓人不安。在農村裏,家家都有專門存放西瓜的屋子,從地麵可堆到屋頂,煞是壯觀。
在本世紀初,這裏還沒有鐵路,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但是太穀這樣一個地方,卻出現了一大批有名的富戶。他們當然不是靠傳統的農業,而是靠了經商。據縣誌記載,清代中葉,這裏已是商賈輻輳,甲於三晉,以經營票號、典當、茶葉、綢緞、藥材等大宗生意名傳遐邇。經商者的足跡遍於全國,以致在蒙俄邊地有小北京、金太穀之稱。太穀縣上莊的王氏、溝子村員氏、北勾村的曹氏等,都是山西有名的巨富。太穀人經商的傳統一直傳承下來。到1936年日軍入侵前,太穀縣的商戶共2094戶,9031人。而城關之內,從商者就有6075人,占總人數的80%。孔家在這樣一個環境中,投身於商業,並富裕起來,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但孔家走上經商道路過程中卻浸染著不少傳奇色彩。
據說孔祥熙的曾祖孔憲昌聰明過人,16歲應童子試得了第一名。多年以後,他雄心勃勃要奪取拔貢,從而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光宗耀祖。但偏偏當地又有一位才華橫溢的秀才孟洋,也在覬覦這僅有的一個拔貢寶座,二人未上考場,就先展開了一場暗中較量。都在以對方為競爭對手,日夜用功苦讀。孔憲昌自以為學問大進,比起孟秀才,要略勝一籌,因而上考場前,發出豪言壯語:取此拔貢,已如探囊取物,等著聽我的好消息吧!三場考試下來,自我感覺良好,又把答卷默寫出來,請高人過目,備受稱讚,都說此等華章,分明東坡再生,韓愈轉世,莫說考取拔貢,就是考進士也定能金榜高中,雖不敢說穩拿狀元,探花榜眼怕是跑不了的。孔憲昌知道這些人多是逢場作戲,多說說拜年話而已,不過內心裏也覺得把握不小。發榜那天,家裏來了不少親戚朋友,都等著祝賀。誰知皇榜一到,卻是孟秀才獨占鼇頭,拔貢與自家無緣!孔憲昌當著眾親友的麵,心裏有些話又不好說,一口鮮血噴射而出,竟從此一病不起。孔憲昌臨終之前,拉著9歲兒子孔慶麟的手立下遺囑說:讀書可以致用。凡我子孫,但求讀書明理,經邦濟世,便是孔家好子弟,千萬不要再應科考試,重蹈我的覆轍,切記切記!說罷撒手人寰,一家人好不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