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接訪(1)(1 / 3)

撥動上訪亂象背後的民主法治旋律

我們無法回避這樣一個社會現實:群眾上訪,與改革開放伴生伴長,改革開放深入到哪裏,群眾上訪就跟進到哪裏。

這似乎是個悖論。

但如果深思,我們會發現,群眾上訪是伴隨改革發展的一種社會進步,改革到哪裏,群眾上訪就跟進到哪裏,改革到深層次,深層次的上訪問題也就出現了。改革是全方位的,決定中國發展進步的改革,主要是政治體製改革、經濟體製改革、社會管理體製改革和文化傳承體製改革等。在這些事關中國前途和命運的改革中,任何一項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理解、支持、關注和參與,都必須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因而改革到哪裏、上訪跟進到哪裏,本身就是改革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改革是前無古人的探索,不能隻聽一種意見,不能沒有全社會各方麵的不同聲音。群眾上訪,就是各種不同聲音的特殊表達,雖然表達的方式有些不符合規矩,也不被很多並不上訪的群眾認同,但要看到,蘊含在其中的社會法治意識、民主意識、民權意識與改革開放同頻同步,已經成了改革發展的無形推手。

正因為這隻推手是無形的,所以需要我們沉下心來進行感悟。

感悟之一:民主是一匹良馬,性情驕烈,必須用法治的韁繩套著

群眾上訪,是我們黨聯係群眾、掌握下情、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建國之初,沒有群眾上訪,隻有少量信訪,那也隻是少數幹部或群眾對一些領導幹部處事不公、作風不正的舉報,屬於監督範疇。

漫長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群眾上訪的大門徹底關閉了,那些把群眾裹挾在一起的造反派,無須找上級用上訪去反映訴求,用“炮轟”、用“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便把所有的訴求都解決了。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給“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政治路線畫上句號的同時,開啟了中華民族改革開放的大幕。大幕開啟之初,幾乎沒有群眾上訪。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群眾上訪逐漸增多,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上訪在全國各地形成了一種社會生態,遍布省、市、縣各級各部門,乃至農村鄉鎮、城市街道。上訪的方式花樣百出:堵路上訪,堵門上訪,跪求上訪,抬著病人甚至屍體上訪,帶著凶器甚至爆炸物品上訪,坐在領導人家裏不走的上訪,等等。尤其是從全國各地乘飛機、搭火車、換汽車齊聚北京的上訪,更是各出新招:有跪國旗的,有跪新華門的,有跳天安門城樓或金水橋的,有往身上潑汽油自焚的,有堵中央領導家門的,有到使館區找洋人遞狀子的……這些過激的上訪方式,為泱泱華夏獨特的社會畫卷添上了濃重一筆。

雖然支撐這幅畫卷的是全社會民主法治意識的大潮湧動,但表現出來的,是上訪無序的混亂。

無序的上訪,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重大國事活動而變換招數。

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齊聚北京,共商國計民生大事。上訪群眾從各地湧向北京,千方百計尋找遞狀子的機會。雖然國家信訪局、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央紀委以及各部委辦的信訪大門敞開接訪,但仍有一些群眾不去,他們出發的目的,就是到天安門、到府右街、到中央領導同誌住地、到使館區尋找機會。這四個地方無疑是四個敏感地點,不是接待上訪的場所,因而在這些場所的上訪群眾,很快便被北京警方帶離,一車一車送往國家信訪局專設的分流點,由國家信訪部門的工作人員登統後,交各地接走。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各地對赴京上訪群眾的教育穩控力度加大,北京的安保措施極其嚴密,很多上訪群眾打消了赴京上訪的念頭,極少數人仍不放棄,結果中途便被攔住接回……

2009年新中國建國六十周年慶典期間,雖然各地的教育穩控力度不減,北京的安保措施很硬,但一些上訪群眾還是到了北京……

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不是上訪群眾反映訴求、尋求解決問題的去處,但少數上訪群眾還是去了,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尋找外國記者的鏡頭……

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少數上訪群眾來到了釣魚台國賓館的門口……

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和財長蒂莫西.蓋特納來了,有的上訪群眾瞄著釣魚台國賓館的大門,打算在那裏攔住他們遞狀子……

2011年以來,河北省唐山市的幾個上訪群眾,乘飛機到香港,在幾經反複沒有找到香港特首曾蔭權的情況下,隻好到駐港聯絡處把狀子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