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1 / 3)

我甚至有些著迷於我媽和我奶奶這兩個硬派女人了,相較之下,我沉默的爺爺和爸爸幾乎不需要被提起。

我聽很多人講過我的出生。大家都在走廊等,我哭聲特別大,旁邊有人拱火說這一聽就是個大胖孫子,結果抱出來是個女孩。

不知道描述得是否太過誇張——據說爺爺奶奶掉頭就走。

他們盼了很多年孫子。爸爸的大嫂甚至為此生了兩個孩子,比我大了十歲有餘,都是女兒。後來鬧翻了,逢年過節都不再出現,這兩個姐姐我幾乎沒有見過。輪到我媽媽生產的時候,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廣泛推行,這個生兒子的機會再次被浪費了。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還沒全麵實行雙休日,周六爸媽是要上班的。每個星期日我會去外公外婆家。那邊是樓房,有高高的抽水馬桶,我坐不上去,

外婆就拿便盆給我。洗手間和廚房連著一條短短的走廊,外婆在廚房擇菜,四五歲的我正是非常愛學人說話的年紀,在便盆上正襟危坐,繪聲繪色地給她學,我媽和我奶奶是怎麼吵架的,她說了什麼,她又說了什麼,鄰居探頭進來笑嘻嘻說了什麼,我媽把人轟走,大吼:“看什麼熱鬧?滾!”

我外公會過來問:“那你覺得是誰不對?”

我裝作思考了一下。其實我懂個屁,幹脆學著電視裏麵的台詞回答,各打五十大板。

外公就大笑,然後深深地歎息。我媽媽是他們最寵愛的小女兒,大專畢業坐辦公室,紅著臉話都不說一句,低頭看小說,看的是《簡·愛》。

我小時候初識字,抓到什麼都讀,我外公看的蘇聯偵探小說,我爸看的武俠小說,我小叔訂閱的通篇男女生殖科普問答的《家庭醫生》雜誌——後來他發現我居然在看就連忙鎖起來了。但我最喜歡的,是我媽媽看的雜誌,封麵上有笑容馴順的日本女人,穿著色彩柔和的針織衫,內容不是講家居布置就是棒針織法,這些雜誌讓我模模糊糊想起曾經的她,聲線圓潤,總是笑眯眯的,和畫報上一樣溫柔。

難道人的嬰兒時期也有記憶?反正自打我三四歲記事起,她就是女戰神了。畢竟簡·愛也是個烈性女子嘛。

我奶奶也是個烈性女子。短直發,頭發花白,麵容嚴肅,法令紋很深,眼皮耷拉著,沒有多少笑模樣,

常年佝僂著背,走路一撅一撅的,身體左右搖擺。因為她是“解放腳”,裹

小腳沒幾年便趕上婦女解放運動,解下了裹腳布,但有些部位還是已經無可挽回地壞死了。我印象中她幾乎從來沒有脫下過襪子。

偏偏她走路極快。

極快。我和她一起去買過菜。小孩都精力旺盛,我卻跟不上她的步伐,人頭攢動的菜市場,奶奶從一個攤位趕往另一攤位的時候總是一路“超車”,輕輕撥開晃動的行人,恨不能領先全世界。

明明走路不穩,又那麼要強。

我甚至有些著迷於我媽和我奶奶這兩個硬派女人了,相較之下,我沉默的爺爺和爸爸幾乎不需要被提起。

我聽很多人講過我的出生。大家都在走廊等,我哭聲特別大,旁邊有人拱火說這一聽就是個大胖孫子,結果抱出來是個女孩。

不知道描述得是否太過誇張——據說爺爺奶奶掉頭就走。

他們盼了很多年孫子。爸爸的大嫂甚至為此生了兩個孩子,比我大了十歲有餘,都是女兒。後來鬧翻了,逢年過節都不再出現,這兩個姐姐我幾乎沒有見過。輪到我媽媽生產的時候,獨生子女政策已經廣泛推行,這個生兒子的機會再次被浪費了。

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還沒全麵實行雙休日,周六爸媽是要上班的。每個星期日我會去外公外婆家。那邊是樓房,有高高的抽水馬桶,我坐不上去,

外婆就拿便盆給我。洗手間和廚房連著一條短短的走廊,外婆在廚房擇菜,四五歲的我正是非常愛學人說話的年紀,在便盆上正襟危坐,繪聲繪色地給她學,我媽和我奶奶是怎麼吵架的,她說了什麼,她又說了什麼,鄰居探頭進來笑嘻嘻說了什麼,我媽把人轟走,大吼:“看什麼熱鬧?滾!”

我外公會過來問:“那你覺得是誰不對?”

我裝作思考了一下。其實我懂個屁,幹脆學著電視裏麵的台詞回答,各打五十大板。

外公就大笑,然後深深地歎息。我媽媽是他們最寵愛的小女兒,大專畢業坐辦公室,紅著臉話都不說一句,低頭看小說,看的是《簡·愛》。

我小時候初識字,抓到什麼都讀,我外公看的蘇聯偵探小說,我爸看的武俠小說,我小叔訂閱的通篇男女生殖科普問答的《家庭醫生》雜誌——後來他發現我居然在看就連忙鎖起來了。但我最喜歡的,是我媽媽看的雜誌,封麵上有笑容馴順的日本女人,穿著色彩柔和的針織衫,內容不是講家居布置就是棒針織法,這些雜誌讓我模模糊糊想起曾經的她,聲線圓潤,總是笑眯眯的,和畫報上一樣溫柔。

難道人的嬰兒時期也有記憶?反正自打我三四歲記事起,她就是女戰神了。畢竟簡·愛也是個烈性女子嘛。

我奶奶也是個烈性女子。短直發,頭發花白,麵容嚴肅,法令紋很深,眼皮耷拉著,沒有多少笑模樣,

常年佝僂著背,走路一撅一撅的,身體左右搖擺。因為她是“解放腳”,裹

小腳沒幾年便趕上婦女解放運動,解下了裹腳布,但有些部位還是已經無可挽回地壞死了。我印象中她幾乎從來沒有脫下過襪子。

偏偏她走路極快。

極快。我和她一起去買過菜。小孩都精力旺盛,我卻跟不上她的步伐,人頭攢動的菜市場,奶奶從一個攤位趕往另一攤位的時候總是一路“超車”,輕輕撥開晃動的行人,恨不能領先全世界。

明明走路不穩,又那麼要強。

自打記事起,我一直住在老城區的小平房,鄰居眾多。奶奶家是兩間磚瓦房,由一個小小的、堆滿雜物的院子相連,平日大家會在院子裏洗曬衣服。小叔叔新婚,爺爺奶奶便從寬敞的正屋搬出來,直接在門外的寬走廊裏擺了一張床,守在正屋和進門的廚房之間。我一直想去正屋裏玩,卻從來都沒成功越過這道防線——奶奶怕小嬸嬸不高興。老人本就偏疼小兒子,何況小兒媳是生孫子的最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