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階段,企業的競爭力改善主要圍繞著管理哲學和組織製度的創新,其中以日本企業最具代表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意識到其製造的產品在質量上與歐美製造的產品存在巨大差距,為了擺脫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無人問津的窘境,提出了以“全生產係統維護(TPM)”為核心的生產管理體係。TPM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三全”來概括:全效率、全係統和全員參與;目標可以用四個零來概括:零停機、零廢品、零事故和零效率損失。實現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改善:提高工作技能、改進團隊精神和改善工作環境。這一階段的改革奠定了日本製造業的精神內核,也使日本製造業在短時間內險些使美國喪失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地位。受到日本製造業衝擊的美國和歐洲紛紛效仿日本,建立了先進的生產管理製度,並完善了流程管理體係。這個階段為製造係統的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總結為:

利用先進的管理製度和組織文化,將生產過程中解決和避免問題的經驗,以規範和紀律的形式融合於生產係統中。

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隨著工業產品的複雜性和對精確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以人的操作為基礎的生產係統在效率、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麵都出現了瓶頸。於是工業係統提出了新的需求,即在複雜的環境中連續穩定地生產精密的工業產品。在這個背景下,以可編程邏輯控製(PLC)和計算機數字控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於工業係統中,自動化集成係統開始逐漸代替人的操作。與此同時,伴隨著越來越精細的分工和越來越複雜的生產係統,協作和管理的效率成本成了新的瓶頸。因此在數字化控製係統和通信技術開始普及的基礎上,製造執行係統(MES)、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CAD)、企業資源管理係統(ERP)、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係統(PLM)和遠程監測係統(RMS)等開始廣泛應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兩項變革,即數字化和網絡化。這兩者的到來使得組織要素不再僅依靠製度和文化,協作的範圍也從一個工廠內部擴展到全球,以信息和自動化係統實現全流程的管理和執行使得組織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得到本質的提升。於是,人類與社會的連接從“可見的”實體世界擴展到了“不可見的”網絡世界,信息成為核心的生產要素。

前三次工業革命發展的過程帶來的啟示是,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在於原有技術體係下的生產要素已經無法滿足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這種需求的推動下,新的使能技術的誕生會幫助人們突破限製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同時,伴隨著新的基礎設施的發展,新技術的紅利得以快速普及。

在這一階段,企業的競爭力改善主要圍繞著管理哲學和組織製度的創新,其中以日本企業最具代表性。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日本意識到其製造的產品在質量上與歐美製造的產品存在巨大差距,為了擺脫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無人問津的窘境,提出了以“全生產係統維護(TPM)”為核心的生產管理體係。TPM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三全”來概括:全效率、全係統和全員參與;目標可以用四個零來概括:零停機、零廢品、零事故和零效率損失。實現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麵的改善:提高工作技能、改進團隊精神和改善工作環境。這一階段的改革奠定了日本製造業的精神內核,也使日本製造業在短時間內險些使美國喪失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的地位。受到日本製造業衝擊的美國和歐洲紛紛效仿日本,建立了先進的生產管理製度,並完善了流程管理體係。這個階段為製造係統的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可以總結為:

利用先進的管理製度和組織文化,將生產過程中解決和避免問題的經驗,以規範和紀律的形式融合於生產係統中。

到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前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隨著工業產品的複雜性和對精確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原有的、以人的操作為基礎的生產係統在效率、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麵都出現了瓶頸。於是工業係統提出了新的需求,即在複雜的環境中連續穩定地生產精密的工業產品。在這個背景下,以可編程邏輯控製(PLC)和計算機數字控製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開始廣泛應用於工業係統中,自動化集成係統開始逐漸代替人的操作。與此同時,伴隨著越來越精細的分工和越來越複雜的生產係統,協作和管理的效率成本成了新的瓶頸。因此在數字化控製係統和通信技術開始普及的基礎上,製造執行係統(MES)、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CAD)、企業資源管理係統(ERP)、產品生命周期管理係統(PLM)和遠程監測係統(RMS)等開始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