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徐剛的話(1 / 3)

我想從一首題為《迎春,母親的倩影》的詩說起,談談徐剛的詩。這首詩是這樣的:

這小小的,無聲無息的迎春,

這金黃的,太陽一般的迎春,

這鞭打著倒春寒的迎春,

多像是我風雪中走來的母親的倩影……

是我的生身母親的倩影,

是我的祖國母親的倩影,

在最貧瘠的土地中也要開花,

在最荒涼的山野裏也有芳馨。

生來矮小,也不想圖高大的美名,

離地麵那樣近,是因為愛得太深。

我走向迎春,我走向母親,

我感到了大地的深厚,太陽的溫情。

那迎春的枝條多像是溫柔的手,

牽掛我的衣襟,撫摸我的心……

不論從祖國想起母親,還是由母親想起祖國,祖國和母親都是因為哺育了詩人而血肉相連的。正是在這首詩裏,作者通過一朵小小的、卻又是太陽一般的迎春,如訴如說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

徐剛的童年是很淒苦的。他出生後三個月零十二天就死了父親,母親今年七十七歲了,孤苦伶仃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他總是惦記著母親,希望她能生活得好一點。他對母親的思念是一往情深的。

他是上海市崇明島人。他在《新港情思》裏描寫了自己的童年。在這首包括三首短詩的抒情詩的第一首裏,他說:

在海邊上生,在海邊上長,

海的波濤給了我最初的聯想。

還有遠航的漁帆,悠長的螺號。

都能使幼小的心靈變得寬廣……

我認識的第一個“熱鬧”世界,

也是海島上的小小漁港--

出海時,送行的妻子含著淚水,

恨不能用頭發絲拴住船兒,讓它停航……

……

多少個夜晚,我曾背著十五的月亮,

跟母親討飯歸來,路過這地方。

海風中,蘆葉的聲響像歎息,

港口呀,蒼老得就跟我奄奄一息的祖父一樣。

這是一幅風俗畫。“用頭發絲拴住船兒”的寫法是大膽而感人的。

第二首寫的是解放後的港口:“待到滿天朝暉把海灘照亮,她們把霞光和愛情一起織進漁網”……

第三首寫的是:“編織吧!你看海港工人的雙手,正夜以繼日地編織明天,編織理想……”

他熱愛家鄉,童年的艱苦更使愛的感情真摯、深沉。詩的感染力也就更強烈。泥土使他想起“母親溫暖的胸脯”,小河使他想起“從母親的乳房裏流出的香甜的乳,”“我是喝母親的奶汁長大的,我常常把泥土也當作母親……”在《江南,第一場春雨》裏,徐剛寫道:

江南,第一場春雨,

該是發生在寂靜的夜裏……

在孩子們做夢的夜裏,

在夫妻們細語的夜裏,

在第一根春筍出土的夜裏,

淅淅瀝瀝的春而,細小而又嚴密,

落進每一條小河,走到每個人心裏……

我的心上纏綿著明淨的春雨。

我時常做夢,夢見了耕耘的母親,

我願我的心是一粒種子……

這首詩淡雅、樸實。結尾一句給人留下了想象和聯想。在《風箏》裏,他說:

我是一隻風箏,

已經遠離家鄉……

可是,總有一根長長的線,

牽在母親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