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應的定義
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印象作用很強,持續的時間也很長,比以後得到的信息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對我們以後的行為活動和評價的影響,實際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響。第一印象效應是一個婦孺皆知的道理,為官者總是很注意燒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馬威”的妙用,每個人都力圖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理學家認為,由於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別、年齡、衣著、姿勢、麵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態、姿勢、談吐、衣著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人的內在素養和其它個性特征,不管暴發戶怎麼刻意修飾自己,舉手投足之間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優雅,總會在不經意中“露出馬腳”,因為文化的浸染是裝不出來的。
首因效應的理論解釋
在心理學中,首因效應也叫“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是在短時間內以片麵的資料為依據形成的印象,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一個人初次會麵,45秒鍾內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這一最先的印象對他人的社會知覺產生較強的影響,並且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某資深顧問就曾經指出:“保持和複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第一次出現時注意和興趣的強度。”並且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觀性傾向,會直接影響到以後的一係列行為。
實驗心理學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在決定認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視的。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後輸入的信息也起較大作用。大腦處理信息的這種特點是形成首因效應的內在原因。
首因效應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於重視前麵的信息。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後麵的信息,也會認為後麵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人們習慣於按照前麵的信息解釋後麵的信息,即使後麵的信息與前麵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於前麵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在生活節奏如同飛快奔馳的列車一般的現代社會中,很少有人會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證實一個留給他第一印象不美好的人。
如何把握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的產生與個體的社會經曆、社交經驗的豐富程度有關。如果個體的社會經曆豐富、社會閱曆深厚、社會知識充實,則會將首因效應的作用控製在最低限度;另外,通過學習,在理智的層麵上認識首因效應,明確首因效應獲得的評價,一般都隻是在依據對象的一些表麵的非本質的特征基礎上而做出的評價,這種評價應當在以後的進一步交往認知中不斷地予以修正完善,也就是說,第一印象並不是無法改變的,也不是難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