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最終又放下揮起的拳頭,憤怒的把高力士罵了出去。高力士情緒低落,隻退到殿門外,老遠的看著李隆基。
他不甘,太不甘心了。又抓起那隨身的玉笛,一把摔在地上在地上。高力士一直目睹著李隆基所有的行為,心突然開始抽抽,繼而便是震驚。不過萍水相逢,那楊玉環竟在李隆基心裏占了什麼樣的位置,以至於他一氣之下摔了安金藏送給他的玉笛。
殿內的宮人都被趕了出來,李隆基玄色龍袍在燭光中映的晦暗不明。再也沒有當年那個明月般的少年模樣。
那年,李隆基五歲,封為楚王,風光無限。然而災難從來沒有預兆,武則天終究還是開始了走向帝王之業的□□之路。李隆基的母親也就是那時成為她腳下的犧牲品。李隆基的父親尷尬的從皇位上走下來,降為皇嗣。
五歲的孩子,從楚親王降為臨淄郡王,又遭喪母之痛。那段不堪回首的時光,是安金藏陪他走過,安金藏發現了少年李隆基卓越的音樂天分,成了他第一位啟蒙老師,更是在他父相王幾乎慘遭滅門之時用性命來證明相王府的清白。
安金藏走後,沒人知道這個亦師亦父的人,在李隆基心裏有多麼高的位置。但從李隆基二十年形影不離隨身攜帶的玉笛不難看出,他對音樂的執著中,有多少,是對恩師的懷念。
太多年沒有遇到知音了,那日聽玉環的琵琶,讓李隆基有種錯覺,仿佛幾世相知的感覺,他覺得老天爺讓他們相遇,那是天意。他們合奏那一曲,仿佛世界上就剩下兩個人了。冥冥之中這麼多年對音樂的執著似乎就是在等那個人……
高力士隻想到李隆基政治與**的穩定,這一次他意外的估錯了李隆基的心思。或許他根本就想不到,他所以為的木已成舟卻在他意料之外的激起千層浪。
壽王大婚,李隆基沒去,第二日妃朝見,亦是莫名其妙的取消,除了高力士,沒有人知道李隆基為何突然把回京之事提上日程。
安祿山的案子在李林甫的調查下翻了案,還了胡兒“清白”。本就壓了一肚子氣的張九齡一聽李隆基要擇日回京,立即炸了毛。
“所謂春種秋收,百姓一年期盼都在這個季節了,陛下此時回京,兩京之間,千裏良田將盡毀於陛下的鐵蹄之下,如此禍害百姓,望陛下三思!”。
“照丞相大人所言,朕如今回京,禍害百姓秋收,冬天,踐踏了田裏的小麥,春天,耽誤了百姓插秧,朕的丞相大人,你說說,朕倒是什麼時候回京?”。
張九齡又被噎住,皇帝近來好像非常樂意跟他過不去。他實在猜不透帝王心思。不過,他從來也沒猜過,他隻管有一說一,李隆基對他從諫如流,他從未想過有一天他心中那個賢明的君主會開始排擠自己。仿佛一個認真的孩子,突遭變故便手足無措。
隻能說揣摩聖心,張九齡比李林甫差的太多,原本就不關他的事他卻便便往槍口上撞,還不撞南牆不回頭……
“不管何時回京,都會有其利弊。諸位愛卿如有反對意見,不放說說何時回京,或者想想解決的辦法……丞相大人,你有何良策?”
李隆基突然問道張九齡,本無他意,下意識的想聽聽他有什麼解決辦法。張九齡心一沉,好像皇帝對他非常不滿,一門心思淨去想李隆基覺得他阻其回京,故意刁難。什麼解決方案,他半分思緒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