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一位叫安期生的神仙,某日飲醉,遺墨於石上,石上便長出了絢爛桃花。這傳說引我無限神思。
寫作之人,無論生存之世多麼惡濁動蕩,心底要有仙意,唯此,文字才可皎然出塵。醉後潑墨於石上,生出桃花來。醉是無意,無意才得見天機。寫作之人心應似磐石,求證不息;生出文字卻要似桃花嫣柔,能撩動人心柔軟。
石不生花,桃花卻又絢美,種種無稽正如文字組合,顯出這因緣錯亂的美。這世界一如迷幻醉痕。
安期生,道教傳說中的仙人。他是秦漢年間山東的一位藥農,生活在海邊,終年跋山涉水采集草藥,故而身體硬朗,老年時依然很健碩。這在短壽的古代是令人稱奇的事,時人皆稱他為“千歲翁”。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巡遊各地,來到山東地界,聽說世上竟有“千歲翁”,聽聞海上多仙山,產長生不死之藥,便派人把安期生請去,暢談三晝夜,賜以金帛,命安期生下海采藥供他服用。深知世上並無長生藥的安期生不受金銀,留書始皇:“後數年求我於蓬萊山。”安期生怕始皇尋他問罪,便遁隱了。
據傳秦始皇三次東巡琅琊,三次到天台山都是為了再訪安期生。一心追求長生不死的秦始皇,未能驅使安期生為他下海采藥,一直不死心,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又派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采集仙藥。徐福輾轉於海上,遇到風浪阻隔,沒有找到蓬萊仙島、采到長生藥。傳說他怕始皇怪罪,就率眾東渡瀛洲,到達今天的日本。徐福帶著他的童子軍們去開辟新的天地,留在陸上癡心守望的秦始皇,在徐福還未回京複命前,就病死在巡遊途中了。
另一個好長生之術的是漢武帝,對安期生同樣迷戀不已。那曾經為他招魂的方士李少君為彰顯自己神奇,對他進言:“臣嚐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這明明就是為自己的大話埋好伏筆:假如你找不到,不是沒有仙人,是仙人不願見你。另一個備受漢武帝寵信的方士欒大(漢武帝的女婿)則自稱:“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同樣是假借傳說,自高身價。反正君王好這口,那就投其所好好了。秦皇無計覓仙方,換作漢皇,一樣無計。這世上若真有仙人,也不會輕易屈從於帝王的威勢,贈與滿心欲望的人長生不老藥。他們總是超脫地看人世興衰,王朝迭替。仙人漫遊於東海之濱,笑談滄海已經三次變作桑田,千年的光陰隻是滄海一粟。
安期生隱居的地方,就是現在舟山群島中的馬秦、桃花、普陀山等處。他在此間采藥濟民,安度晚年。因有醉墨石上生桃花的傳說,人們便將他隱居的島嶼稱為“桃花島”,將他煉藥的山峰稱為“安期峰”。傳說雖不可考,但安期生來此隱居的記載確鑿。唐宋建縣以後,還把六橫、桃花附近諸島劃為一個鄉,取名為“安期鄉”。
一生好道慕仙的李白,曾多次遊曆天台山、安期生故地,並作詩言: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朱顏謝春暉,白發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願隨夫子天壇上,閑與仙人掃落花。
他靈活地借用傳說,對仙人有著溢於言表、深深的敬意,要追隨仙人左右,為其閑掃落花。他更欽羨仙人的自由灑脫,不為世俗所拘。
五鶴西北來,飛飛淩太清。仙人綠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桃花島,在金庸的小說裏是東邪黃藥師的隱居之地。1994年,金庸探訪此地時曾言,以前他雖沒有到過這裏,但這裏確實是桃花島的原型。桃花島的美景一可春日自遊,二可由文字觀,三可借古人詩作賞之:墨痕乘醉灑桃花,石上斑紋爛若霞。浪說武陵春色好,不曾來此泛仙槎。
詩人感慨著,許多人漫讚桃源、苦心尋覓桃源,卻不知此地真實存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旅遊資訊也沒有如今發達,有許多人沒有機會到此遊曆。若來到這裏,他們會發現這裏就是人間的桃源,比意想的更恬靜、悠然。就如那詩中所歎:桃花流水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