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易主樓台常似夢,伊人心事總成灰(1 / 2)

割舍與追憶

縱然他後來身居前蜀宰相的高位,內心深處,還是有缺憾的。他眷戀的是——那個錦衣堆雪、繁華如夢、豪情萬丈的時代。

到達洛陽的次年,回憶當時一路耳聞目見的亂離情形,韋莊寫下著名的敘事長詩《秦婦吟》。這大概是現存唐詩中篇幅最長的一首。後人把《秦婦吟》《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為“樂府三絕”。

我將它看做晚唐分量最重的一首唐詩。

韋莊一生的播遷起於這場長安亂。他很難不對造成動亂的人反感。尤為難得的是,他在詩中對官軍和黃巢義軍的暴行都沒有偏袒、粉飾。此詩因此具有了“詩史”的價值。

韋莊托言長安兵亂的幸存者,以第三者的角度來記述離亂。詩中男子路遇秦婦,男子見一個美貌女子流落道旁,忍不住駐馬相詢。秦婦感其關心,兩人攀談起來。

秦婦心有餘悸地回憶起亂軍到來時城中燒殺搶掠的可怖情景。那一天,她還如往日一樣生活在深閨,生活悠閑略顯寂悶,渾然不知外麵風雲變色,轉眼就要大難臨頭。黃巢軍的到來那麼突然,官軍掩護權貴們潰逃,留下滿城百姓麵對殘局。

長安城頃刻淪為人間地獄。繁華的城池被洗劫一空。兵荒馬亂中人們驚惶奔逃,無數人死於亂馬踐踏,刀下亡魂亦不計其數,妙齡少女慘遭戕害。秦婦所言東鄰女被擄走,西鄰女不從被殺,南鄰女姊妹自殺,北鄰少婦逃上高樓被大火燒死。這些女子未必實有其人,但她們的遭遇是真實的。

秦婦本人被黃巢軍中將領擄走,委身賊將,所以她僥幸得生,更得見這些沐猴而冠的人是如何潰敗。黃巢軍敗退後,秦婦趁亂逃出長安,沿途所見荒煙蔓草,斷壁殘垣,十戶九亡。秦婦托言在華山中看見廟宇凋敝,她與神靈對話,不止是人,連唐玄宗禦封的金天神都無能為力入山避難。這裏也隱晦地表達了喪亂飄零的人們對唐王朝的失望。

黃巢軍落敗後,人們的劫難並未到此為止,公元883年夏天,黃巢軍退出長安之後,官軍又湧入城內,“爭貨相攻,縱火焚燒,宮室裏坊,十焚六七”。

秦婦在洛陽所遇的新安老翁亦訴說自己的遭遇。他原本家境富足,家財即使在被黃巢軍掠奪之後,也猶有餘存,但“自從洛下屯師旅”之後,官軍比叛軍掠刮更厲害。老翁罄室傾囊,一家人骨肉離散。風燭殘年,如今又是孑然一身,老翁隻能含淚嗟歎:“一身苦兮何足嗟,山中更有千萬家。”——能苟全性命已屬萬幸,可是活著也隻是淒涼地苟活。亂世之中如他這般遭遇的人,實在是數不勝數啊!

男子問秦婦今後有何打算,秦婦說,聽說金陵安康,準備去江南之地安身,希望可以逃避戰亂。

於是提到了江南,望江南,夢江南,憶江南。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堪入詩入畫的江南。無論時局怎麼顛沛,江南仿佛國人有意保留的精神淨土。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江南富庶,似乎是永恒的安居之所,明豔的桃花源。

韋莊本人亦有江南情結。他早年遊曆江南,從此對此地有繾綣不息的眷戀。因為依戀,他詞中的江南分外明媚綿軟溫柔。在清醒中沉醉,在沉醉中醒轉,一次次從江南的甜夢中醒來,旖旎風光黯然銷魂,回望中原,看世事又蒼涼了一層。

中原板蕩,江南山水清幽,佳人明豔多情。可惜終非故鄉。他就像一隻孤雁,眼見此地風光絕勝,奈何心中仍有牽念,隻能棲息片刻,不能停留一生。留得再久一點,遠行的意誌就要被這多情眼波、綿綿杏花春雨浸軟,消磨殆盡了。

韋莊目睹了各路軍隊燒殺搶掠的暴行,見證了承載了萬千繁華的帝都如何變成了一座不堪回首的廢墟。這些都令他感到悲憤、心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