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李家(1 / 2)

既然離開學還有個把月時間,李陶陶就打算去越州走一趟。傅誠早就來了消息,說是跟她娘家的堂伯堂哥們聯係上了,他們邀請她回去走一走,看一看。

李舉人李茂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還有一個庶出的妹妹。妹妹嫁得不是很好,那時李舉人還沒有功名,李家也隻是普通的商戶人家。他的哥哥和弟弟,都是做生意的好手,唯獨李茂有讀書人的慧根,全家人如眾星拱月一般,全力供奉李茂求學,到底還是考上了舉人,全家也跟著沾了不少光。

後來李茂父母相繼過世,三兄弟就分了家。哥哥弟弟倒是沒虧待李茂,雖然他一文錢都沒賺過,但畢竟有功名在身,家裏經商種田都仰仗他不少。雖然分了家,李茂卻不善經營,就把他名下的所有產業,繼續托了哥哥弟弟管理。

他自己則繼續求學,希望能更進一步。待得兩個女兒都嫁了,李茂不僅功名沒有著落,連兒子也沒有一個。這些年,他也買了兩個小妾,別說兒子,連女兒都不曾再有,倒害得李陶陶她娘,在爭風吃醋中鬱鬱而終。

沒有兒子一事,終究成了李茂的心病。他憂鬱成疾,一病不起,拖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駕鶴西去。李陶陶和李蓁蓁倒是回去奔過喪,不過兩個女婿都沒回。生意上的事又一慣是叔伯們在打理,所以這姐倆也沒有心思過問財產的事,處理好父親的後事之後,她們就匆匆離去。

越州在大唐三十多個藩鎮裏屬於浙東,是觀察使治所,又是沿海城市,所以商貿異常繁榮。離廬州也不是很遠,至少比長安近上許多。李陶陶一合計,覺得一個月的時間,完全能辦成她想辦的事。這一趟,她必須得走。

她把家裏二班的六個孩子暫時托了杜德純管理,並安排好課程,二班已經開始在學習考秀才的一些初級教程了。雖然有的孩子比杜德純還年長一些,但鑒於杜德純少年老成,又有神童的光環加持,而且功名在身,所以大家無不心悅誠服。

李陶陶帶了李瑛和福慶前去,心裏想著,要買幾個男仆了,不然這一家的婦孺,要真碰到點事,一點武力值都沒有。可不是嗎,她們這一走,家裏就剩下李嬤嬤,如娘,杜德純,衛正則老小四人。

在古代坐馬車旅遊,絕對是件辛苦的事,而且因為時間不寬裕,趕路還比較急的情況下,就更加難以忍受。幸虧帶了福慶,一路上在哪裏打尖歇腳,過了這個州該到哪個縣,出了這條道再走哪條路,都是他在張羅詢問。

本來李陶陶是想雇輛馬車的,可這麼長的路途,一來一回,價格也不便宜,都趕得上買一輛了。再說憑她現在的身家,一輛馬車還是買得起的。可她剛一有這個想法,三班的一個家長就得了信,一大早就送來一輛嶄新的馬車,還附送車夫一名。

本來在古代,送有功名的讀書人田產仆從,也是一種慣例,算是投資吧。可李陶陶來自現代呀,多拿人家一分錢都會不安。她好說歹說人家才勉強收了一點銀子,李陶陶都懷疑不夠半價?唉,至少是給了錢了,聊以***。或者她的確該入鄉隨俗?瞧那家長一臉受辱的樣子······

路上行了十多天,這天終於進了越州城,街上人來人往,行色匆匆,還有不少外國人。李陶陶看著這場景,居然有種模糊的熟悉感。在家的時候,李陶陶就和李嬤嬤打聽清楚了,自家住在雙桂巷。所以福慶一問路人,雙桂巷的李昌李員外,路人很爽快地就指了方向。

李宅是一片很大的江南風格的園林住宅,因為弟兄三個分家,所以這份祖產也被分成了三份,三家人改從不同的大門出入。大伯李昌不在家,他家大郎李學林接待了李陶陶。並叫小廝去通知三叔家的人前來相見。

李學林三十多歲,中等個兒,一副精明強幹的樣子。大伯有兩個兒子,一嫡一庶,李學林是嫡子,庶子叫李學楓,比李陶陶大五歲。因為兒子少,大伯家也沒什麼嫡庶之分,兩位堂兄都是大伯的左膀右臂。因為李家有跑海外的商船,今天正好返航進港,李昌就帶著李學楓去了碼頭,所以才不在家的。李陶陶一喜,她就知道她的這個思路是對的,李家果然有熟悉的海外路線。

這時,三叔帶著兩個兒子也過來了。三叔李盛,有嫡子兩個,庶子一個。前麵兩個大的,都是正妻所出。老大李學楊一早也去了港口,現在來的是老二李學楠,老三李學桐。大家又一通序齒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