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76人主場89比81戰勝黃蜂隊。
羅伯特-卡文頓打出了他進入nba以來最好的單場表現,全場砍下22分,摘得8個籃板,霍利斯-湯普森憑借著6投3中的三分球拿下了18分,正是他們兩人在第三節的連續取分壓製了掘金隊全場唯一的一波反擊,讓所有認為76人可能會開啟新一輪連敗勢頭的看客們都被打腫了臉。
“37分鍾僅得0分!菜鳥撞上新秀牆?”
蘇群微微皺著眉頭,看著麵前平板電腦上的巨大標題,這是最新出爐的《體育周報》hd上的頭條新聞。他一目十行地將其中的內容瀏覽了一遍,突然一拍腦袋,手指在平板電腦上飛快地操作起來,很快便找到了之前的一則新聞:
“連勝終止,誰之過?”
“哼,還真是要撕逼的節奏嗬。”蘇群撇撇嘴,從鼻孔中不屑地哼出一聲,對國內媒體的操行了然於心的他自然能夠看出這兩篇貌似公正的報道中存在著怎樣的貓膩。第一篇報道當中雖然沒有指名道姓,對比賽場麵的描述和引用的數據也都沒什麼太大的問題,隻是在結尾隱隱約約點出了筆者的“一家之言”,但話也並沒有說得太透。
第二篇報道的手法就相對直接了,丁為全場得到0分這是一個事實,然而他拿下了8次助攻,而在第三節的關鍵時刻正是他的連續助攻幫助卡文頓和湯普森拉開了分數,這也同樣是事實,然而0分對於首發球員而言畢竟不是一個可以說得過去的表現,即使是被抓住小辮子大做文章,也隻能是自認倒黴。
如果說第一篇報道是一顆引而不發的地雷,那麼第二篇報道就是帶著火花的引線,將兩篇報道連在一起,就很容易讓讀者得出丁為才是76人輸給凱爾特人的罪魁禍首這樣一個結論。忽悠的最高境界並不是直接告訴別人怎麼怎麼,而是通過一係列的布局,引導想要忽悠的那個人往怎麼怎麼上去琢磨。一旦怎麼怎麼了,這可不是我說的。看來這兩篇報道的炮製者想必平時沒少看本山大叔的小品,已經從一根筋進化到兩頭堵了。
正當他思考著這兩篇報道當中究竟還藏著什麼玄機的時候,對麵一直緊閉著的門突然開了。段曉冉抱著一台筆記本電腦坐在了他的對麵。
“剛才丁為的經紀人和我聯係過了。”
“反應還真快……”蘇群嘟囔了一句,隨即眉毛一挑,問道,“怎麼說?”
“隻是告訴我們這件事情而已,其他的什麼都沒有說。我想。他們也在看我們的態度。”
“那你認為我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態度?”蘇群沉吟了一下,突然反問道。
“現在這件事已經不僅僅是《體育周報》和丁為之間的事情了,我們才是第一家拿到丁為專訪的國內媒體,我覺得我們有必要發出一些自己的聲音,但在措辭上,是不是可以……畢竟他們的報道之中絕大部分都是已經發生的事實,很難反駁的。”
“不,一定要正麵回應。”蘇群捏緊了手中的點讀筆,臉上的表情也變得凝重起來,“老段。這次是我們的一次機會,我們都知道在nba打出名堂的中國人目前隻有丁為,也許將來還有周啟,但周啟和丁為不同,他是國內出身的球員,但凡是國內出身的球員,如果讓他們在《體育周報》和我們之間做出取舍的話,你知道他們會如何選擇。”
“嗯。”
“所以我們這次要賭一把,如果贏了的話,光靠丁為一個人就能夠讓我們成為國內籃球領域最牛的平麵媒體。而即使是輸了。也未必會對我們造成多惡劣的影響。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受眾需要聽到的是各種各樣的聲音,如果我們還是按照之前的那種邏輯去做媒體的話,隻能是跟在別人的後麵吃灰。即使我們現在有一些資源和本錢,但又夠我們吃幾年的呢?”
段曉冉看著眼前的蘇群,後者的目光中正在漸漸升起一股熊熊的烈火,他上一次見到蘇群的這種表情,還是在《籃壇先鋒報》剛剛草創的時候,他還記得當年的十八條好漢。在一間狹小的辦公室裏,用紙杯裝著二鍋頭,聲嘶力竭地喊出那句口號的場景。